在別人操心養(yǎng)生和退休的時候,李國慶卻在61歲,辦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婚禮。
新娘不是別人,正是他四十年前念念不忘的北大才女張丹紅。
婚禮請柬寫得極具煽情:兩個北大生的遲到答案,一場跨越世紀的青春補考。
當大多數(shù)人都以為他該安享晚年時,他卻用這一紙婚約,把自己的人生重新推上了話題榜。
有人感動,說這是歲月深處的執(zhí)念終于開花,有人質疑,說這是一次自我包裝的戲劇。
那么,這場姍姍來遲的婚姻,到底是愛情的歸宿,還是一段精心導演的故事?
01
李國慶的這場婚禮,不缺熱鬧,會場鋪滿中國紅,氣氛熱烈。
李國慶一身西裝,昂首闊步,張丹紅則身穿旗袍,笑容優(yōu)雅。
背景墻上的大字“依然相信愛情”,顯然是為了給這段遲到的結合,做一個浪漫注腳。
尤其是俞敏洪,牛仔褲加T恤,隨意得像去校園聚會。
這樣的場景,既有人情味,也有一種刻意營造的話題感。畢竟,這樣的婚禮,不只是親友的慶祝,更是一次面向公眾的表演。
兩人沒有收份子錢,而是呼吁賓客把這份心意轉化為小學的捐款。
聽上去是公益行為,但其實也在潛移默化中,幫他們的愛情故事增加了一層高尚感。
李國慶向來擅長制造話題,這次婚禮同樣如此。
02
要理解李國慶的選擇,就不能忽視他上一段婚姻。
上世紀90年代,他與俞渝閃電結婚,兩人認識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一顆咸鴨蛋定情。
俞渝在飯桌上隨口說想吃,李國慶立刻托人買來,細節(jié)上的貼心打動了她。
婚后,兩人聯(lián)手打造當當網(wǎng)。
俞渝憑借在華爾街的資源,拉來關鍵投資,李國慶則負責前端運營。
可以說,沒有俞渝,當當未必能走到上市那一步。
但矛盾也隨之而來:李國慶在公開場合屢屢“放飛自我”,炮轟投資人,讓俞渝不得不出來收拾殘局。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他竟然在公眾場合抱怨俞渝沒給自己洗過襪子、做過飯。
把婚姻簡化為家務分工,這樣的言論很快把他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最終,兩人離婚,分割財產(chǎn),各自歸零。
03
在李國慶的人生敘事里,張丹紅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當年在北大,她是德語系的風云人物,知性、才華兼?zhèn)洹?/p>
李國慶早早暗生情愫,卻沒有勇氣,也沒有條件去追。
直到1995年,他在事業(yè)上稍有成就,才鼓起勇氣去表白。
但他的開口,帶著炫耀意味:“我有房有車?!苯Y果換來的是對方的冷淡。
張丹紅轉身去了德國,成家立業(yè)。
從此,她成了李國慶心里的一道白月光,既是遺憾,也是執(zhí)念。
等到2025年他終于娶到她,這段婚姻就被賦予了超越現(xiàn)實的意義。
請柬里的那句話“青春補考”,本質上正是李國慶在給自己的人生補一個缺口。
問題是,這樣的愛情,究竟是真實的感情,還是一種符號化的滿足?
04
在外人看來,這段婚姻充滿浪漫色彩,但如果細究,很難說它完全等同于愛情。
首先,這是一段“理想化的再會”。
四十年前的遺憾被重新點燃,李國慶在張丹紅身上找到了自我圓滿的象征,她不只是伴侶,更是他青春記憶的投影。
其次,李國慶曾公開說過,再婚不會找商人,而要找“傻白甜”。
這句話雖然被他當成調侃,卻無形中貶低了前妻,也暴露了他對女性角色的偏見。
他想要的,不是并肩作戰(zhàn)的伙伴,而是能夠讓自己輕松、沒有壓力的對象。
再次,這場婚禮的包裝感太強。公益捐款、青春補考、依然相信愛情,這些符號看似浪漫,但更像是為公眾消費而準備的橋段。
婚禮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更是一次情感營銷。
所以,這到底是愛情,還是一種自我敘事?答案,可能兩者兼有。
05
61歲再娶白月光,到底是真愛,還是幻覺?
或許,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對李國慶來說,這是他心底遺憾的補償,也是一次公開的宣告:自己依然擁有被愛與去愛的能力。
對張丹紅來說,這是一場遲到的選擇,她愿不愿意,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她笑著走進了婚禮現(xiàn)場。
對旁觀者而言,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愛情并不總是純粹的,它往往夾雜著自我需求、社會期待和人生敘事。但正因為如此,它才更接近現(xiàn)實。
當人走到晚年,財富、地位都可以放下,但那份希望有人在身邊,理解自己的渴望,卻永遠不會過時。
李國慶和張丹紅的結合,不管未來結局如何,至少說明了一點,人對愛的追求,永遠不會因為年齡而終止。
愛情未必永恒,但它總能在生命的某個節(jié)點,成為我們最后的寄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