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戰(zhàn)略資源,可是卻因為工業(yè)發(fā)展的不足而陷入技術困境。在2021年甚至出現(xiàn)了“油慌”,這時候中國伸出援助幫助其渡過難關。
只是沒有想到,為了提高能源生產,擺脫中國依賴,蒙古國轉身和印度合作建造工廠??墒窃陂_工之前,蒙古國卻找上中國提出一個要求,讓中國幫忙,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蒙古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名單上被列為自然資源豐富的29個發(fā)展中國家之一,絕不是虛名。尤其在南戈壁地區(qū),世界級的塔溫陶勒蓋煤礦、奧尤陶勒蓋銅金礦等戰(zhàn)略資源產量豐富。
據(jù)世界銀行2021年的數(shù)據(jù),光采礦業(yè)就貢獻了蒙古國GDP的22%,全國超過80%的出口都來自礦產??梢哉f,蒙古經濟是靠石頭和金屬撐起來的。
但資源多,不等于就能順利變成錢。蒙古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采礦多以露天方式進行,不僅效率不高,還對環(huán)境造成顯著破壞。
據(jù)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2020年的報告,蒙古已有77%的土地面臨退化或荒漠化問題,水資源緊張、草場萎縮,沙塵暴頻發(fā)。2021年春季那場席卷中國北部、日韓的強沙塵暴,源頭正在蒙古。
更現(xiàn)實的問題是,蒙古國雖然自己產原油,卻沒有足夠技術將其提煉成可用的汽柴油,導致全國燃油供應高度依賴進口。
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動一度讓蒙古陷入油荒,加油站限供、斷油現(xiàn)象頻出。2021年9月,蒙古不得不緊急向中國追加采購17萬噸汽油,才勉強穩(wěn)住國內供應。這種被卡脖子的滋味,顯然不好受。
可見,蒙古國不缺資源,缺的是把資源轉化為能源自主的能力。而這份能力,單靠自己是難以短期建立的,必須借助外力。
也正因如此,當印度伸出合作之手時,蒙古幾乎是毫不猶豫地接住了。那么,印度又為何愿意投這筆錢?兩國的合作到底能不能讓蒙古實現(xiàn)煉油自由?
2021年,蒙古與印度正式敲定合作,蒙方將在印度的資金與技術支持下建設本國第一座大型煉油廠。對蒙古而言,這無疑是邁向能源自主的關鍵一步。
而對印度來說,這也是其拓展中亞影響力、實踐東進政策的戰(zhàn)略落腳點。印度對這項工程可謂誠意十足,盡管自身財政也不寬裕,仍通過印度進出口銀行為蒙古提供了10億美元的貸款。
要知道,這不是贈款,是蒙古日后要償還的外債,可見印度對蒙印經濟走廊長遠布局的決心。
根據(jù)規(guī)劃,該煉油廠最初設計年處理原油150萬噸,建成后將滿足蒙古國內55%的成品油需求,顯著緩解對外依賴。
但理想豐滿,現(xiàn)實卻處處是坑。蒙古國氣候惡劣,冬季嚴寒漫長,一年里實際能施工的時間僅有四月到十月。
低溫不僅導致機械設備頻繁故障,還影響建筑材料性能,拖慢工程進度。再加上匯率波動、進口建材漲價、本地道路運輸不暢等一系列問題,原定2024年投產的目標,一推就推到了2027年。
更棘手的是資源配套問題,蒙古本國原油年開采量已從早先的120萬噸下降到53萬噸,遠遠不夠煉油廠吃飽。
因此,蒙方不得不再次與印度協(xié)商,希望追加4.3億美元貸款,用于提高原油開采能力和加強道路、電纜等配套基建??吹贸鰜恚晒烹m然拉來了印度這位金主,但實際操作中依然步步維艱。
資金、天氣、基礎設施、資源穩(wěn)定性等等每一項都是考驗。只是沒有想到,在開工之前,蒙古國卻向中國提出了一個要求,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蒙古國作為一個內陸國,沒有出海口,心里明白,要想真正把煉油廠搞起來,光有錢和技術還不夠,最關鍵的一環(huán)其實是物流。
而作為一個被中俄“包圍”的內陸國,蒙古的對外運輸通道極其有限,往北走俄羅斯,成本高、效率低;往南經過中國,才是最經濟、最現(xiàn)實的選擇。
事實上,即便蒙印合作項目在持續(xù)推進,所有大型設備、建材的進口,仍嚴重依賴中蒙間的口岸通關與鐵路運輸。
蒙古自己國內的鐵路系統(tǒng)老舊、運力匱乏,想要高效完成物資調度,幾乎不可能不借助中國的基建支持。
于是在2021年,蒙古就向中國提出,希望加快中蒙間鐵路走廊的建設,并提議在鐵路沿線增設7個國際陸港以提升貨物吞吐能力。
顯然,他們雖然想在戰(zhàn)略上分散依賴,在現(xiàn)實中卻比誰都清楚,有些路,只有中國能幫他們打通。
中方對此響應積極,從大局來看,深化中蒙基礎設施合作,不僅有助于蒙古開發(fā)資源,也能進一步加強中國與中亞的經貿連通。
今年的5月也迎來了一個好消息,中蒙第二條跨境鐵路,甘其毛都至嘎順蘇海圖鐵路正式開工。這條鐵路直連蒙古南戈壁省特大煤礦,將是未來中蒙能源運輸?shù)闹鲃用}。
值得留意的是,這是自1956年以來兩國間首次新建跨境鐵路,時隔了70年,這中間的意義遠超一個項目本身,更體現(xiàn)出雙方合作的深化與互信。
可以看出,蒙古雖然努力推行“第三鄰國”戰(zhàn)略、試圖實現(xiàn)對外關系的多元化,但在地理與經濟規(guī)律面前,與中國保持良好合作關系,仍是其發(fā)展無法避開的最優(yōu)路徑。
蒙古國尋求與印度合建煉油廠,本質上是一個小國在大國鄰域中努力尋找自主空間的縮影。其動機不難理解,資源國有權追求更均衡、更有話語權的發(fā)展路徑。
而從印度的回應來看,其也樂于借此擴大在中亞的戰(zhàn)略存在。這本是一場“雙向奔赴”的合作。但眾多因素,共同構成了蒙古發(fā)展道路上難以逾越的客觀限制。
無論蒙古多么努力地“看向遠方”,實際落地時仍要回過頭來與鄰居中國握手合作。從鐵路建設到口岸通關,從能源貿易到危機支援,中國始終是蒙古最穩(wěn)定、最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
也許有一天,蒙古真的能建成運轉良好的本土煉油體系,逐漸降低對進口成品油的依賴。但這不代表就要“擺脫中國”。
相反,只有在區(qū)域合作、互利共贏的框架之下,蒙古的能源自主之路才能真正走得穩(wěn)、走得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