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北京西郊。
清晨的空氣有些涼,京師看守所外圍滿了人。
消息傳開,今天要處決的,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李大釗。
人群議論著,但聲音很快又沉寂下去,鐵鏈叮當作響,腳步聲沉重而緩慢。
一個戴著圓框眼鏡、面容清瘦卻神態(tài)堅毅的男子,被推搡著走上刑場。
他沒有絲毫懼色,反而抬起頭望向天空。
幾天前,在法庭上,他見過妻子趙紉蘭,那是夫妻二人最后一次相見。
她帶著幾個年幼的孩子,神情惶恐而悲痛。李大釗看了他們一眼,開口說道:
“這是我的妻子,她是個家庭婦女,孩子們年紀都小,他們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與他們無關?!?/strong>
那一刻,他用盡最后的力氣,替他們遮風擋雨。
38歲的李大釗,注定要把生命定格在這一天,而他身后的女人,從此再無依靠。
李大釗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被苦難籠罩。
1895年10月29日,他出生于直隸省樂亭縣(今河北唐山樂亭),命運仿佛跟他開了一個殘忍的玩笑,父親在他出生前便去世,母親在他一歲多時又離開了人世。
孤兒寡孫,只剩下祖父李如珍與他相依為命,老人與孩子,日子過得舉步維艱。
鄰里鄉(xiāng)親都看在眼里,紛紛勸老李頭:“找個媳婦吧,讓孫子有人照顧,也能給你添個幫手?!?/strong>
就這樣,在親戚的撮合下,十歲的李大釗被迫成婚,新娘是同村的趙紉蘭,年方十六。
婚禮那天,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十歲的新郎困得眼皮直打架,被大人們強行拉扯著穿上喜袍,直到一聲“花轎來了”,他才被驚醒。
拜堂時,他幾乎是稚氣未脫的木偶,被牽著手磕頭。
洞房里,他手持秤桿,踮著腳尖挑開蓋頭,看見的是一個比他高出一頭的少女,她臉上帶著羞澀。
在別人眼中,這是一場荒唐的童婚,可命運就是這樣,常常從最荒誕的安排里,生出最深沉的羈絆。
婚后的日子,趙紉蘭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她不會寫字,但懂得讀書的重要,她知道,這個比自己小六歲的丈夫心懷大志,必須念書,不能一輩子困在莊稼地里。
于是,她操持家務,下地干活,照顧孩子,把所有的生活擔子都扛在肩上。
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學費高昂,生活拮據,家里沒有積蓄,趙紉蘭就拿出首飾去典當,再去東家西家借錢。
后來,李大釗又考取公費赴日本留學,可公費名額有限,旅費、書費、生活費依然需要補貼。趙紉蘭咬牙支撐,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要保證丈夫在外安心讀書。
三年留學,她在鄉(xiāng)下獨自帶著四個孩子,靠著雙手撐起一家人的生計。
李大釗在《獄中自述》里回憶道:“六年肄業(yè),皆賴內人經營,典當挪借,始得勉強卒業(yè)?!?/p>
這不是夸張,而是事實,沒有趙紉蘭,就沒有李大釗的學業(yè),更沒有后來的革命家。
1900年代的北京,思想的風潮一波接一波,李大釗回國后,進入北大,成為圖書館主任、教授,站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之巔。
而家中的趙紉蘭,依舊是那個不識字、裹著小腳的農村婦女。
為了讓她安心,李大釗特意在家里砌了個大炕,讓她像在鄉(xiāng)下一樣做飯、紡線,那是他給妻子的體貼,也是他心底深深的感激。
每當有朋友來訪,他從不避諱,總是高興地把妻子帶出來,怕她尷尬,他會親自為她換上衣裳,扣好紐扣,撫平衣角,再牽著她走到客人面前。
在旁人看來,這是不相稱的:一個風華正茂的教授,身邊是個質樸到土氣的農村女人。
可李大釗卻笑著說:“這是我的妻子?!?/p>
這句話,比任何豪言壯語都真摯。
李大釗不只是學者,他更是革命的旗手。
他是最早在中國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那幾年,北京的胡同里,常常有秘密聚會,傳單、宣言在深夜里悄悄散發(fā)。
可風暴也隨之而來。
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李大釗遭到北洋軍閥通緝,警察四處搜捕,他和家人常常提心吊膽。
1927年春,全家終于被捕,趙紉蘭和孩子們一起被押上法庭。
面對法官,李大釗沒有為自己辯解,只說:“妻子是家庭婦女,孩子年紀小,他們不懂事,一切都與他們無關?!?/p>
這是丈夫對妻子最后的守護。
趙紉蘭淚流滿面,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丈夫走向死亡。
噩耗傳來,趙紉蘭幾乎崩潰。
但她不能倒下,幾個孩子嗷嗷待哺,她必須撐住。
她帶著孩子回鄉(xiāng),靠紡線、種地維持生活。貧苦,孤獨,日子一天天煎熬。
更殘酷的是,那些人揚言要“斬草除根”,專門搜捕李大釗的子女,迫于形勢,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長子東渡日本,后走上革命道路,其他孩子也陸續(xù)參與到抗日和革命事業(yè)中。
趙紉蘭則一人留在家中,風霜漸重,身子一天不如一天。
她活得小心翼翼,卻始終無法忘記丈夫。
李大釗犧牲后,遺體長時間未能安葬,只能暫存在寺廟里,直到1933年,北大和社會各界捐資,才為他立下墓碑,舉行公葬。
那一天,北平城里,數千人前來悼念,送別這位革命先驅。
趙紉蘭親自主持,把丈夫葬下。她終于完成了心愿。
可短短一個多月后,她因積勞成疾,帶著無盡的悲傷,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年僅49歲。
她留下的最后遺言很簡單:
“把我葬在丈夫的墓旁。”
于是,在烈士墓地,李大釗與趙紉蘭,終于再度相依。
李大釗犧牲時,年僅38歲,趙紉蘭去世時,才49歲。
28年的婚姻,他們用一生詮釋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不分飛”的真正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