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妝照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用來封神的,它的作用只有一個——把氣味放出來,看觀眾鼻子靈不靈。這回HBO放出來的幾張,味兒對沒對?我看了路透再回頭看合照,答案是:基本對路,而且是往“越看越順”的方向走。
先盯韋斯萊家。那幾張照片讓我松口氣。粗糙是粗糙的,熱鬧是真熱鬧的。毛衣是土的,表情是放肆的,兄弟幾個那股“互相嫌棄又離不開”的勁,伸手就能摸到。
書里說的是“窮開心”,電影拍成了“整潔的亂”,這回劇版把“整潔”打碎,露出鍋巴和灰塵的味道,這一步到位。你要摳,也能摳出幾處“太體面”的角度,但翻拍最怕的不是體面,是假。
眼下這版,沒撒謊。
再看“魔法初見”。
倫敦橋、博羅大街、動物園路透,一地實景,不靠棚里假城墻。這是好事。魔法故事講了這么多年,最大的問題不是想象力,而是生活味被削沒了。
你越把鏡頭扎進(jìn)倫敦的磚縫、雨水溝、路邊店招,魔法越像在現(xiàn)實縫隙里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花板上往下砸。
海格在街口出現(xiàn),哈利被卷進(jìn)陌生世界,這件事要先建立現(xiàn)實的密度,再談奇觀的亮度。電影當(dāng)年是“大殿堂”,劇版現(xiàn)在走“街巷感”,兩條路子,互補。
選角這茬,注定吵。金妮、羅恩、雙子、珀西,名字一丟出來,評論區(qū)就炸。吵點永遠(yuǎn)繞不過臉:好不好看,像不像記憶。
可《哈利·波特》這套人,最該看的是“弧線”而不是“照片”。金妮從怯到穩(wěn)、從粉絲到隊友,靠的是時間撐出來的骨頭勁;羅恩該收回“笑料機”的標(biāo)簽,把自尊、嫉妒、勇氣這幾條暗線鋪到底;雙子不能只剩“搞笑”,他們的選擇在后期其實一點都不輕。
拍劇的優(yōu)勢,就在這兒——有時間,不用拿剪刀替人物做人設(shè)手術(shù)。
海格的臉,這次終于不是“先熱再暖”,而是帶點“生人勿近”的板。這個細(xì)節(jié)非常關(guān)鍵。第一次見到他,哈利應(yīng)該先怵,再被接住。
路透里,尼克·弗羅斯特那張“嚴(yán)肅臉”對位了原著的氣質(zhì):胡子亂,頭發(fā)亂,大衣邋,粉色雨傘露出一角——甚至嘴上那兩個用于特效跟蹤的黑點也被拍到了。
說明什么?說明這次真準(zhǔn)備把體量做滿,而不是靠機位“偷”身高。工程化沒錯,詩意也沒丟,路線不同,目標(biāo)一致:你得信,這家伙半巨人。
哈利這邊的調(diào)門,路透一出就穩(wěn)定了。肥大的舊衣服把人幾乎“吞”進(jìn)去,袖子過手,褲腿拖地,領(lǐng)口發(fā)舊。這種“被生活揉皺”的狀態(tài),才是那個樓梯下的小孩該有的外殼。
眼神上來一點倔,一點警惕,再加一點不服輸,基本到位。
別再把他拍成“受氣包”。他不是自卑,是有刺。英國底層家庭里磨出來的小刺,扎人也護己。劇版如果肯把這層韌性當(dāng)主旋律,很多爭議會自己閉嘴。
德思禮夫婦年輕化,必須點個贊。原著里就是三十出頭,電影的處理偏老,壞就壞在把“小市民的刻薄”拍成了“老一輩的守舊”。
年輕化以后,虛榮、面子、小心眼這些特征都活了。你會明白,他們不是“壞到骨子里”,而是“壞在日常里”。這種壞更可怕,也更貼近文本的冷幽默。
有一個被反復(fù)忽略、卻決定世界可信度的角色,這次我希望必須歸位——皮皮鬼。他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怪”,他是校園生態(tài)的破壞性力量,也是秩序的影子。
沒有他,霍格沃茨像主題公園;有了他,學(xué)校變回“活組織”。
當(dāng)年電影因為技術(shù)與時長砍掉,導(dǎo)演自己都說遺憾。現(xiàn)在技術(shù)不攔路,篇幅也夠,就別再用剪刀把“空氣感”剪走。
把皮皮鬼、把那些被壓平的邊角料補回來,觀眾會第一次看見一所“有呼吸”的學(xué)校。
再說點現(xiàn)實話。為什么這事中國觀眾還會這么關(guān)心?因為這套IP在中國的受眾層級太厚了:一代人靠譯本入坑,一代人靠電影定型,現(xiàn)在第三代直接接劇集。
文化傳播越到后面,越考驗“再講述”的能力。我們沒必要跪著看,也沒必要端著罵。
站著看,挑細(xì)節(jié),看邏輯,看工業(yè)化里的人味。把這種“翻拍的手感”學(xué)過來,比在情懷上打滾有用得多。
我們自己的奇幻劇,真正需要補的不是錢,是氣味、是弧線、是把人物當(dāng)人,而不是當(dāng)設(shè)定的耐心。
這回路透還有一個值得拿筆記下的點:服化道的“英倫窮味”做得不矯情。C&A那種普通品牌的既視感、舊貨市場撿來的外套、街頭潮濕的灰度,組合在一起不是“糊”,是“粗”。
粗不是粗糙,粗是纖維感。
你摸得到布料,才能信衣服是穿出來的,不是穿上去的。哈利被衣服“吞”掉的瞬間,等于把過去十年的濾鏡抹掉一半,這個勇氣值錢。
爭議會一直有。有人會繼續(xù)拿“電影臉譜”當(dāng)尺子量人;有人會堅持說“翻拍是消費”。我不勸,也不反駁。我只看方向。方向?qū)?,時間會替你說話。
HBO這次把“時間”這張牌端上桌,每本書一季,意味著人物可以慢慢長,世界可以慢慢密。羅琳掛名執(zhí)行制作,至少保證主線不跑偏。
剩下的,是創(chuàng)作者敢不敢讓鏡頭慢下來,讓人物沉一會兒,哪怕犧牲十秒“爽點”。
到底能不能超越電影?這問題沒意思。超越不是目標(biāo),補完才是。把被刪的人補回來,把被壓的弧線撐起來,把被修飾過頭的光澤擦掉一點,把“陌生—好奇—謹(jǐn)慎—信任”的情緒節(jié)奏走順。
做到了,劇版就是另一座山;做不到,也別怪觀眾不留情面,這是大IP的代價。
我更愿意把這波定妝照當(dāng)一場“聞味道”的測試。你問我聞到了什么?聞到磚墻的潮,聞到圍巾上的舊毛味,聞到雨后街面的金屬氣,也聞到一個新班底愿意把手伸進(jìn)灰里的誠意。
等到首播,老觀眾會帶著記憶坐下,新觀眾會帶著好奇坐下。兩撥人未必互相說服,但很可能在同一個位置同時被抓住。
那一刻,海格不必是某個演員,哈利也不必是某張臉,他們只是“出現(xiàn)”。經(jīng)典不是被替換的,是被疊加的。舊光還在,新光點亮,這才叫真正的續(xù)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