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截然不同的行為背后蘊含著人們一體兩面的調(diào)適策略,這無疑暴露出某種偌大的向數(shù)字世界蔓延的身份焦慮?!?/p>
“極品ID帶價來”
“看看你搶到了什么ID”
8月12日,熱門游戲無畏契約手游開放ID注冊。不少玩家甚至路人爭先搶注,他們多以明星、傷感語錄、二字詞組等命名,意圖獲得一個獨一無二的ID。而在開放注冊后不久,搶注者們紛紛曬出ID“求估價”,“學弟”、“媽媽”等被稱作極品ID也已在多家二手交易平臺上架,甚至拍出萬元高價。
部分搶注者為沒能搶到權威ID而失落,旁觀者卻表達著“ID注冊也要搶”的不解,更直言“不知道是哪里炒作起來的風氣”。
(一眼“出國”的高價極品ID)
事實上,有關ID交易早在BBS、貼吧時代便已存在。前不久,某熱門手游出土多年前的“愛人”、“玫瑰”ID更是在貼吧上以近十萬的價格出售。
ID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產(chǎn)物,就這樣承載著某一時期特定的流行文化,掀起了一陣熱潮。人們使用著、交易著ID,擁抱著彰顯某種品味與格調(diào)的數(shù)字身份,也在用命名的方式暗自強調(diào)著存在,表達著認同。
署名:隱喻與暗示的奇觀
ID的爆火最初僅僅局限在“玩ID”的小圈子內(nèi)。從BBS時代的權威ID再到非主流火星文昵稱,交易的對象從QQ靚號、手機號再到現(xiàn)在的游戲、平臺ID,人們收藏、交易對象的特征具有一致性。
與文玩、古著類似,ID的走紅因為其稀缺性與排他性。多數(shù)游戲平臺限定字數(shù)、字符,并規(guī)定不允許重名,搶注完成后意味著除非改名,否則不會再有第二個相同ID的出現(xiàn)。
(極品ID間也有著嚴格的等級區(qū)分)
相較于其他商業(yè)收藏行為,注冊門檻較低卻能在虛擬世界中獲得“唯一”。而在極品ID熱潮后,更多圈外人開始涌入,瘋搶注冊ID進而二次出售。近年來手游開服后一群搶占先機的玩家往往可以“一口氣注冊十幾個號”。
在本次ID大規(guī)模搶注中,最火爆的ID是與游戲內(nèi)或當下梗文化密切相關的元素。從古早論壇時代的昵稱再到極品ID,看上去微小的字眼們不僅僅作為承載用戶虛擬形象與身份的作用而存在,更與流行文化緊密相連。
(從苦命ID到極品ID)
這種“一個ID就是一個?!?,“得了看到這個ID就想笑的毛病”的帶有層層隱喻、暗示的間接指向性,恰恰是高語境文化的獨特產(chǎn)物。
愛德華·T·霍爾在《超越文化》中提出高語境文化大部分信息依賴于語境傳遞,而非特定的語言表達。一方面游戲的互動及社交屬性為此類語境的孕育提供了某種先決條件,玩家可在游戲進程中了解感受此類語境。另一方面,不斷強化的游戲梗文化,也進一步持續(xù)再生產(chǎn)著這類語境存在的土壤。
當一個個字眼依托于ID,存放于游戲或其他社交語境中,與大眾通俗的流行文化、梗文化接洽起來后對ID本身的議論、品味便擁有了許多得以遐想的空間。
目前已經(jīng)曬出的極品ID中有kpop明星、有可愛的疊詞組合,也有部分網(wǎng)文小說中的高人氣角色……玩家與旁觀者們在收集小卡、服飾、游戲裝備之外注冊ID,其鮮明性與稀缺性已天然形成了一道篩選的門檻,他們便可以以一種更輕盈、便捷的姿態(tài)游走在社交空間中。
(在小說、追星圈內(nèi)火爆的風格屬性id)
極品ID在注冊后可轉(zhuǎn)讓再流通的特性使得即便當“流行”過時,用戶也可以隨著流行趨勢的變化更換所使用的ID資源。
走紅的極品ID像一張張向外張貼的貼紙,帶著流行文化的脈絡,承載著注冊者們各不相同的情緒、可能存在的共通敘事,構成了一整個亞文化奇觀的縮影。
波動:一體兩面的調(diào)適策略
當前網(wǎng)友在搶注極品ID,享受獨一無二的ID體驗,感受“權威”。此前,風靡一時的momo們卻選擇從社交媒體中隱身。他們換上初始頭像與ID,主動隱匿真實的自我;一水的“AAAA批發(fā)”系列ID,偽裝成微商、銷售甚至卡車司機,看上去“讓人毫無了解的欲望”。
隱身ID緩解“可能說錯話”、謹慎發(fā)表觀點的潛在壓力,“反正也不會被發(fā)現(xiàn)”;個體藏匿在范圍更大的群體中,似乎擁有了更大限度的表達自由。極品ID卻憑借稀缺性彰顯著一定的身份與獨特性,在游戲中具有相當?shù)纳缃粌r值,能獲得更多關注。
(小紅書官方總結的隱身ID)
歸根結底,不同類型ID的選擇都是對社交媒體中他者注意力的一種回應。隱身是對某種他者視線聚焦的畏懼,選擇以模糊對抗;而極品ID則渴望被積極看待。因此,有人在此過程中去身份化,也有人主動擁抱ID所帶來的能彰顯優(yōu)越、品味的數(shù)字身份。
看似截然不同的行為背后蘊含著人們一體兩面的調(diào)適策略,這無疑暴露出某種偌大的向數(shù)字世界蔓延的身份焦慮。
現(xiàn)實中,世俗觀念給予不同年齡段所處身份位置的期待與關注讓人們無處遁形,身份從某種客觀所擁有的頭銜被不斷細分為更微觀、更細致的部分。幼童的生活、學習成長的不斷加速,再到學生進入職場后身份轉(zhuǎn)變前被痛批的“學生思維”……在成長各個階段的身份焦慮平等的落在人們的社會化的進程中。
最初“人們上網(wǎng)就是來看這些可愛東西的”,漸漸地,身份焦慮也在游戲、社媒等平臺持續(xù)擴散。
(“我上網(wǎng)就是來看這個的”)
而現(xiàn)在,人們自主選擇ID就像是轉(zhuǎn)變某種生存策略。
既然無力改變那些對準自己的注意力與世俗觀念們,至少可以試著選擇把控與它們的距離,要么推開、遠離那些讓人不安的念頭,要么為自己再造一個應對旁觀者的姿態(tài)。
或許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限的,只能試著在有限平臺內(nèi)爭取一些注意力的改變,或者得到部分圈內(nèi)同好的認可。但兩種不同方向的探索都是人們正根據(jù)自我需要,服務于真實感受,在不同的實際情景中主動調(diào)節(jié)的嘗試。
命名:創(chuàng)立羈絆后重新出發(fā)
回到此次ID搶注事件本身,不玩游戲的非玩家也來注冊,上線三分鐘就有職業(yè)黃牛倒號,此次大規(guī)模ID搶注也有著商業(yè)化炒作的嫌疑。
注冊ID的實質(zhì)只不過是給賬號起名而已,這一行為因何而吸引大眾?或許這要指向命名這一動作本身的意義。
一方面,命名是一項見證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是從將客觀存在的物與自己建立聯(lián)結的階段。人們?yōu)槊⒆觽兤鹈直愠蔀榱巳藗兣c它之間建立起的第一道羈絆,責任、愛、守護都建立在此之上。另一方面,它還可以成為一種歸屬關系的憑證。為玩偶公仔甚至盲盒起名,則是一種所有權的認定,滿足著人們擁有與呵護的原始欲望。
游戲中的ID命名便建立在這雙重意義的基礎上,因此在各大軟件的初始化注冊中,命名往往是開始的第一步。
(明碼標價的高價ID們)
然而在愈演愈烈的ID搶注熱中,二字權威ID不斷翻倍的售賣金額、源源不斷的估價帖,似乎玩家與網(wǎng)友的初衷已經(jīng)離命名本身太過遙遠,顯得有些功利。盡管最后購買ID的使用者仍然是認可其意義與內(nèi)涵的,與命名本身并不沖突。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ID及其他昵稱的過度炒作應當被縱容默許。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命名,都應尊重其自身規(guī)律,尊重文字本身的含義與功能,而不是僅作為商品又或者某個特定梗的載體。
(玩偶、小魚、植物甚至游戲內(nèi)寵物的命名)
從本質(zhì)上來說,人們逐漸從自己出發(fā),以人格化的視角關照一草一木,眾籌為寵起名、為花取名,擁有自己的“玩偶家族”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人們通過為自己和生靈、事物命名出發(fā),逐漸理解感知萬物的現(xiàn)實實踐。
而命名作為一種語言層面的認知世界、賦予意義的文化行為,它既是私有化、情感化的語言表達,也是某種社會關系的表現(xiàn)。
它更是當代年輕人靈巧的轉(zhuǎn)變視角,看待身邊的物與人,重新定義“我”與世界相處方式的起點。人們以此確認存在、表達認同,也在此基礎上不斷建造起秩序、源源不斷地與他者產(chǎn)生著聯(lián)系。
(圖片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