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1895-1965)
蔣廷黻,1895年12月7日生,湖南邵陽人。著名史學家、外交家,南開大學歷史系奠基人,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先驅(qū),被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1912 年,蔣廷黻赴美留學。1919 年夏,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專攻歷史,1923 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同年,南開大學遷到八里臺新校園、成立歷史系。此時回國的蔣廷黻加盟南開,擔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后任歷史系主任并兼文科主任,開設“西史大綱”“歐洲近代史”“法蘭西革命史”等課程,并最早開展中國近代外交史的研究。
著名史學家、南開大學歷史系原系主任魏宏運先生曾撰文《蔣廷黻教育思想舉例》(載于2012年11月13日《南開大學報》),記述南開大學遷入八里臺新校園之初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新氣象,以及蔣廷黻先生廣博學識和奠基肇始之功對南開歷史系的影響。
文章寫道:“1923年到校之后,蔣廷黻住在教師宿舍10號房間。蔣廷黻是一位博學之士,興趣廣泛,才華橫溢,南開大學為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臺?!?/p>
“彼時南開學風特征之一,是經(jīng)常舉行中外名人演講。如哲學家杜里舒講‘歷史之意義’及‘倫理之自覺性’,羅素講‘哈佛大學的幾個哲學家’,印度詩人泰戈爾講‘印度教育狀況’,梁漱溟講‘孔子底真面目’,馬寅初講‘中國何以無健全之金融界’,以及陶行知、顧維鈞、王正廷等等都在南開學術(shù)活動中留下了足跡。蔣廷黻到南開后,更加重視這一學術(shù)活動?!?/p>
“蔣廷黻認為學文科的人,應該注意幾件事情:第一是國學,他說既是中國人,自然就不應當不懂得中國的國學。不過學文科的人,對于國學尤當特別注意。第二注意社會的狀況,他認為‘社會的經(jīng)驗,也是文科學生所不能缺的’,并且‘讀書尤不能包括求學的全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三是英文,要求每小時最低限度能看20頁。第四是要懂得自然科學的某一門門類,他以西方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都是自然科學家為證來說明這一問題。第五要注意身體。這五項,也是今日青年應該努力的。他認為,中國國學源遠流長,涵蓋廣博,內(nèi)容豐富,應以歷史主義眼光對待這一問題,接受、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
值蔣廷黻先生誕辰128周年、南開歷史學科創(chuàng)辦100周年之際,“文化名人與百年南開”欄目推出此文,以饗讀者,亦資紀念。
● 蔣廷黻教育思想舉例 ●
魏宏運
1923年于南開大學發(fā)展史上是不能忘記的。舉例講,其一,新校園在八里臺落成,8月,學校全部遷到八里臺。其二,南開大學第一屆學生21人完成學業(yè),于秀山堂舉行畢業(yè)典禮,校長張伯苓和時為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的梁啟超與會祝賀。其三,南開暑期學校在八里臺出現(xiàn),名師濟濟一堂,顯示了自己的實力。其四,1923年新生入學開學典禮在秀山堂舉行,全體師生參加。張伯苓發(fā)表重要講話,他說:“開辦大學之目的,在使學以致大,學以易愚,學以救國,救界。學能求真理,又能改善人格,故欲達到此目的,須自大學時代作起,一學者終身從事于學理之研究,然作學者須先具以下五種善行:一立志,二敦品,三勤勉,四虛心,五誠意?!逼湮澹闪v史學系,聘請蔣廷黻、劉崇鋐為歷史學教授,任命蔣廷黻為歷史學系主任,南開大學增加了新的科目與力量。
1923年到校之后,蔣廷黻住在教師宿舍10號房間。蔣廷黻是一位博學之士,興趣廣泛,才華橫溢。南開大學為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臺。
張伯苓很欣賞蔣廷黻的本領和學識。蔣擔任歷史學系主任兼文科主任,文科包括教育心理系、歷史學系、政治學系、經(jīng)濟學系、哲學社會學系,共5個系。他還兼任校評議會委員。大學教員會第一次常委會決定改進校出版物,有教師參與編輯,鼓勵學生主辦,指定蔣廷黻、饒毓泰、凌濟東3位教授為委員,研究此事,寫出書面報告。他還是體育愛好者,參加了李濟之、饒毓泰諸教授發(fā)起組成的教職員足球隊。當時南開園時常聽到他演講的聲音,留下他所到之足跡。
彼時南開學風特征之一,是經(jīng)常舉行中外名人演講。如哲學家杜里舒講“歷史之意義”及“倫理之自覺性”,羅素講“哈佛大學的幾個哲學家”,印度詩人泰戈爾講“印度教育狀況”,梁漱溟講“孔子底真面目”,馬寅初講“中國何以無健全之金融界”,以及陶行知、顧維鈞、王正廷等等都在南開學術(shù)活動中留下了足跡。蔣廷黻到南開后,更加重視這一學術(shù)活動。蔣是一位愛國的民族主義者,于演講中淋漓盡致地發(fā)表自己的科學見解。列舉出他1923年的演說題目,即可看出講演的特色。4月給南開中學學生講選課問題。5月7日國恥紀念會在中學禮堂講“‘五七’與‘雙十節(jié)’”,同月講“歷史之新解釋”,還在經(jīng)濟學會上講“勞工與帝國主義”(此為他在美國的博士學位論文)。6月1日在中學禮堂講“美國大學學生之生活”。10月初給文科學生講學習的要求和方法。10月10日在秀山堂講“民國12年的歷史”。11月為哲學會講“政治與經(jīng)濟”,下旬講“歐洲社會主義之運動”。根據(jù)這樣的記錄,他比其他教授講的次數(shù)都多,涉及面廣,有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有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有對世界社會思潮的論述,針對性很強,頗有說服力。據(jù)當時人說,聽他一次演講,眼界就得到一次擴大。此言當是不虛,就有關(guān)記載舉幾個例證,從中可以看出這位歷史學家樸實的歷史意識。
蔣廷黻與美國原國務卿杜勒斯交談
蔣廷黻認為學文科的人,應該注意幾件事情:第一是國學,他說既是中國人,自然就不應當不懂得中國的國學。不過學文科的人,對于國學尤當特別注意。第二注意社會的狀況,他認為“社會的經(jīng)驗,也是文科學生所不能缺的”,并且“讀書尤不能包括求學的全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三是英文,要求每小時最低限度能看20頁。第四是要懂得自然科學的某一門門類,他以西方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都是自然科學家為證來說明這一問題。第五要注意身體。這五項,也是今日青年應該努力的。他認為,中國國學源遠流長,涵蓋廣博,內(nèi)容豐富,應以歷史主義眼光對待這一問題,接受、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
在演講中,蔣廷黻闡述了拯救民族危難的史觀,充分肯定了“五四”學生運動的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史上實占最重要之位置”。對于如何達到民主,他說:“欲求Democracy之實現(xiàn),國民須先有團結(jié)心與共同心,然后始能易君主為民主。民主國家主權(quán)在民,故民有保存其國家之義務。”這里特別強調(diào)以民為本,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在軍閥暴政之下,他的這種思考有極大的價值。同時,他以堅定的語調(diào),發(fā)出民族反抗的吼聲:“吾輩皆黃帝子孫,豈容外人將祖遺產(chǎn)業(yè)奪去而不顧!”
蔣廷黻手跡
在“民國12年的歷史”的論述中,也可看出蔣的歷史觀。他鄙視厭惡北洋軍閥,但認為就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發(fā)展而論,社會還是有進步的。他說:“民國12年的歷史,是有進步的,此非專就政治一方面立論,乃就國民全體方面立論也。民主國家,主權(quán)在民。軍閥政客,乃國民之一部分,不足以代表全國。”他以普通教育的發(fā)展和幾所大學的出現(xiàn),作為自己的論據(jù)。
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
作為教師,貴在言傳身教,言行一致。蔣廷黻令人敬佩之處是他怎樣說就怎樣做。他強調(diào)接觸社會,調(diào)查社會,1924年春他引領學生到農(nóng)村和工廠開展實際調(diào)查。將經(jīng)濟史班分為兩組,一組調(diào)查八里臺農(nóng)村平民生活狀況。二組調(diào)查裕源紡紗廠。他自己隨二組前去。調(diào)查返回時,還請同學們到起士林吃茶點。這是歷史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是研究的典范。他計劃經(jīng)過兩三年的八里臺調(diào)查,匯集成冊,成為八里臺村史。當時論者認為這“對于社會學經(jīng)濟之貢獻非淺也”。
蔣廷黻豐富了南開的歷史文化,使南開歷史學科一建立,就確立了好的學風,備受學界尊敬。
一所學校好的學風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創(chuàng)建,首先是教師真正厲行自己的使命,傳道、授業(yè)、解惑。其次需要青年人對學術(shù)權(quán)威的尊崇。一所學校,一個學科,如果有一個或幾個學術(shù)領軍人物,這個學校就名聲遠揚,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學子來校就讀。南開大學自創(chuàng)建起之所以有吸引力,就是因為在幾個學科領域中有一些杰出的學者,為社會和國家作出過突出貢獻。
今日世界為知識競爭世界,知識程度之高低,關(guān)系到國家之強弱興衰,新理想可造成種種新事業(yè),莫不由學問而來。學無止境,學然后知不足。我們應發(fā)奮讀書,腳踏實地、孜孜汲汲地學習傳承老一輩學人的學術(shù)傳統(tǒ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