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新聞社報道,俄羅斯外交部近期發(fā)表聲明,宣布俄羅斯已正式退出聯(lián)合國關于2018年黑海扣押烏克蘭船只事件的仲裁程序。
俄方明確指出,退出的核心原因是“仲裁程序存在嚴重程序違規(guī)”以及“仲裁庭組成不合法”,并強調仲裁庭“所謂仲裁員作出的任何裁決均不具備法律效力,莫斯科不會予以承認”,徹底否定了該仲裁程序的合法性與約束力。
回溯事件根源,2018年11月,三艘烏克蘭海軍艦艇被指“侵犯俄羅斯邊境”——俄方稱,當時這些艦艇未經允許進入俄羅斯暫時關閉的領海,從黑海駛向刻赤海峽過程中“實施危險操縱,且不遵守俄方法律規(guī)定”,最終被俄羅斯方面依法扣留。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當時便將此次事件定性為“烏克蘭發(fā)起的挑釁行為”,認為烏方此舉意在蓄意激化黑海地區(qū)局勢。
盡管事件后續(xù)出現階段性緩和:
2019年9月7日,根據俄烏雙方“同時釋放被拘留者與罪犯”的協(xié)議,當時被扣留的烏克蘭軍事人員已被移交回烏克蘭;同年11月18日,俄羅斯也將扣押的三艘烏克蘭船只歸還,看似為事件畫上句號。
但基輔方面并未放棄法律追責,于2019年正式向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對莫斯科提起訴訟,主張俄羅斯在2018年扣船事件中“違反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要求法庭裁定俄方行為違法并承擔相應責任。
面對烏克蘭的訴訟,俄羅斯從一開始便對仲裁庭的管轄權提出異議,認為該事件本質是“烏克蘭艦艇侵犯俄領土主權引發(fā)的執(zhí)法行為”,不屬于《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仲裁的范疇,且仲裁庭的組成與程序設計存在“偏向性問題”。此次俄方宣布退出仲裁程序,正是對這一立場的進一步明確——通過主動退出,徹底與“不合法的仲裁程序”切割,避免陷入俄方認為的“程序陷阱”。
從當前黑海地區(qū)局勢來看,俄方此次退出仲裁程序的舉動,既是對過往法律爭議的回應,也暗含對地區(qū)主權與執(zhí)法權的堅定維護。
近年來,黑海始終是俄烏沖突的重要博弈場域,雙方在海域控制權、航行安全等問題上摩擦不斷(如俄黑海艦隊近期曾宣布“摧毀烏克蘭武裝部隊兩艘高速艇”),此次退出仲裁程序,也可被視為俄羅斯在“法律層面”鞏固自身立場,避免外部司法機構對其領土主權相關事務的過度干涉。
目前,烏克蘭方面及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尚未對俄羅斯退出仲裁程序的決定作出回應。
但可以預見,這一舉措將進一步加劇俄烏在法律與外交層面的對立,而黑海地區(qū)的主權爭議與安全博弈,也將因雙方在歷史事件上的立場分歧,持續(xù)成為影響俄烏整體關系的重要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