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冬活動室里的民樂悠揚,到盛夏廣場上的舞步歡騰,在濟南起步區(qū)崔寨街道,一場場接地氣的文藝互動經(jīng)常在銀豐攬翠園日間照料中心上演,把社區(qū)居民從“各自家門”聚成“鄰里一家”,讓和諧溫情成了社區(qū)四季不變的底色。
暖冬序曲:銀發(fā)民樂+老歌聯(lián)唱,寒冬聚暖意
天寒地凍時,照料中心的活動室反倒成了“暖房”。每天清晨,“銀發(fā)民樂社”的老人們準會帶著樂器赴約:75歲的周大爺指尖輕撥二胡,《茉莉花》的婉轉旋律漫滿房間;李大叔拿起嗩吶一吹,《喜洋洋》的歡快調子瞬間讓氣氛熱起來,不少路過的居民忍不住駐足旁聽,有的還跟著節(jié)奏輕輕點頭。
“以前退休后總覺得生活空落落,加入民樂社才算找著‘組織’!”周大爺笑著說,和老伙計們一起練琴、演奏,不僅撿回了年輕時的愛好,還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樂器演奏,冬日里的“老歌聯(lián)唱”更成了“人氣項目”——老人們圍坐一圈,從《映山紅》唱到《我和我的祖國》,熟悉的旋律勾連起共同的時代記憶,原本陌生的鄰里,也在合唱中慢慢成了“老熟人”。
春日歡歌:攬翠舞蹈隊起舞,點亮社區(qū)春光
春暖花開,照料中心的文藝氛圍也跟著“煥新”。由12位社區(qū)阿姨組成的“攬翠舞蹈隊”,成了這里最亮眼的“春日風景”。每周三下午,《最炫民族風》《小蘋果》的輕快音樂一響起,阿姨們便邁著整齊的步伐起舞,抬手、轉身、跳躍間,滿是不服老的活力。
“一開始就兩三個人湊一起跳,后來路過的居民覺得熱鬧,跟著學的人越來越多,隊伍就這么拉起來了!”舞蹈隊隊長說,她們不僅在中心表演,還主動在社區(qū)廣場“開課”,教感興趣的居民跳舞。68歲的趙阿姨就是“新學員”,“以前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跳不動,跟著姐妹們跳了倆月,不僅腰不酸了,每天心情都亮堂堂的!”
夏夜盛宴:廣場民樂+舞蹈交流,熱鬧聚鄰里
盛夏傍晚,照料中心的活動室和室外廣場成了社區(qū)的“歡樂中心”。這邊,“銀發(fā)民樂社”把演奏搬到了廣場,二胡、嗩吶的旋律伴著夏夜晚風飄遠,吸引不少居民搬來小板凳坐著聽;那邊,“攬翠舞蹈隊”的廣場舞準時開場,阿姨們的舞姿不僅帶動了路過的小朋友跟著比劃,連幾位平時不愛動的大爺,也忍不住加入隊伍跟著節(jié)奏擺動。
每周一次的“文藝交流會”更成了夏日“加分項”。中心特意請了社區(qū)里的“能人”免費給居民指導樂器技巧和舞蹈動作。“張師傅教我按弦的力度,現(xiàn)在我也能完整拉一首《小星星》了!”剛學二胡不久的小陳說,原本只是好奇來看看,沒想到不僅學會了技能,還和張師傅成了忘年交,“現(xiàn)在路過他家,還會喊我進去喝杯茶、聊會兒琴?!?/p>
從冬至夏,銀豐攬翠園日間照料中心的文藝活動,早已不只是“打發(fā)時間”的消遣——二胡拉的是鄰里間的默契,歌舞跳的是生活里的熱愛,老歌哼的是彼此的共情。這些接地氣的活動,像一條條“情感紐帶”,把原本各過各的居民拉到一起,讓“走出家門、融入社區(qū)”成了大家的自覺選擇。
“文藝是座橋,一頭連著居民,一頭連著社區(qū)溫暖。”照料中心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會豐富活動形式,計劃辦“鄰里才藝展”“家庭文藝秀”,讓老人、孩子、年輕人都能參與進來。
(來源:椿合慧養(y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