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紅書上“邪修”這個詞火了,在我理解,邪修的意思是用看似離譜、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卻異常高效地解決了實際問題。
還有另一種做法“秋葵泡水”也火了。但這個只能說是“邪”,所有嘗試過的博主都表示“太惡心了”“大碗鼻涕”“小食痰記”……
這到底是誰研究的呢?|小紅書@哎呦一顆可愛小布丁
想當年在北京奧運會前后,彼時的秋葵還是一種網(wǎng)紅蔬菜。奇特的外形和怪異的口感,讓秋葵成為只有高檔餐廳才有的菜色。。
如今秋葵已經(jīng)成為菜市場上再尋常不過的一種蔬菜。褪下網(wǎng)紅“光環(huán)”的秋葵,不僅在餐桌上大放異彩,還成為廣大好奇群眾做黑暗料理的對象。
不過秋葵的另外一種做法你或許沒聽說過——做咖啡。
秋葵尖尖朝天上|圖蟲創(chuàng)意
植物學必考點
秋葵學名是Abelmoschus esculentus,英語叫okra,中文名又叫黃秋葵或羊角豆。雖然名字有“葵”有“豆”,但秋葵屬于錦葵科秋葵屬,和菊科的向日葵以及豆科植物都沒有什么親緣關系。
秋葵可以長到一人多高|Joi Ito / flickr
錦葵科特有的單體雄蕊,幾乎是植物學必考的重點。
這種奇特的雄蕊表現(xiàn),在秋葵的花上就能直觀看到:花藥分離,花絲聯(lián)合成束狀包圍在雌蕊外面,植物學上稱之為“雄蕊柱”。
秋葵的花|Ks.mini / wikimedia
剪不斷、理還亂的身世之謎
目前,秋葵作為一種主流蔬菜,已經(jīng)在世界各地種植。
但實際上,我們栽培的秋葵是一種親緣關系不確定的異源多倍體,推測的親本包括黃蜀葵(A. ficulneus)、A. tuberculatus和野生的二倍體秋葵,所以要找到秋葵的地理起源,并不容易。
部分學者認為秋葵起源于印度,因為這里有秋葵的擬親本原產(chǎn)分布,而且印度人利用秋葵制作咖喱的歷史也有好幾百年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印度秋葵產(chǎn)量居全世界第一位。
Jhatpat Bhindi,一道印式秋葵|wikihow
另一種聲音支持秋葵發(fā)源于西非的埃塞俄比亞。他們認為是非洲人馴化了這種食材,這里是秋葵多樣性的熱點地區(qū),有很多不同的品種存在。
最早對這種蔬菜進行記錄并描述的是一位西班牙摩爾人。
13世紀初期,他游歷埃及,吃到了這種鮮嫩黏滑的果實。不久后,秋葵便隨著阿拉伯商人的行跡,傳到了地中海沿岸。17世紀中葉,秋葵隨著臭名昭著的奴隸貿(mào)易船抵達南美大陸,18世紀早期傳入北美。
到19世紀初期,秋葵已經(jīng)成為美國南部的一種常見蔬菜了。
新鮮的秋葵|圖蟲創(chuàng)意
黏液來自哪里?
秋葵味道其實并不出眾,它不甜不酸也不辣,倒是黏滑的口感及略微違和的青草味道,給食客留下很深的味覺印象——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懼怕這種感覺,像是在吃鼻涕一樣可怕。
太可怕了|小紅書@小野駒
這黏滑的口感來自秋葵自身的黏液,尤其是鮮嫩的秋葵,一掰開就能看到透明的黏液流出。
這些黏液主要由水溶性的膳食纖維構成,包括果膠、纖維素、半纖維素和多糖等等。
由于人體缺少相關的酶進行水解,所以膳食纖維沒辦法被人體分解吸收,不會產(chǎn)生熱量,只能在腸道走一遭,隨后排出體外。因此,膳食纖維能讓人產(chǎn)生飽腹感,刺激腸道蠕動,也被認為有一定的減肥作用。
秋葵好吃,但并沒有多么神奇|Andrew Z. Colvin / wikimedia
但要明確的是,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這種功能,并非秋葵獨有。所以,完全依賴秋葵減肥,甚至是把秋葵當成網(wǎng)紅保健品來對待,實在是有點過了。
秋葵怎么吃?
秋葵入口黏滑的程度,取決于烹調方式和時間,煮的越久,黏滑程度就越低,清爽脆韌的口感也就大打折扣。
有黏液的蔬菜本就不多,山藥太常見,木耳菜風味稍遜,因此這幾年秋葵憑借著出眾的口感、獨特的外形以及豐富的營養(yǎng),登上了尋常人家的餐桌,征服了很多人的味蕾,成了沙拉、涼菜、咖喱、燉湯、烤串、醬菜中的???。
秋葵與番茄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Maja Petrovska / wikimedia
日式居酒屋一般都有一道叫“冰鎮(zhèn)芥末秋葵”的前菜,黏滑濕潤的溫柔偽裝下,藏著鋒芒畢露的嗆人鼻息和刺激快感,還能嘗出秋葵本真的鮮味,當下酒菜再適合不過。
新鮮的秋葵,搭配芥末、生抽、香醋、麻油調和的醬汁,這種誘惑無人可擋|蘇州落落 / 豆果美食
許多廚師還會利用秋葵的特性將其加入菜肴,以求勾芡一樣的效果,讓湯羹更加濃稠。
最出名的當屬美國南部傳統(tǒng)菜式——秋葵濃湯(Gumbo):以秋葵、奶油炒面糊和北美檫[chá]樹葉磨成的粉末來增稠和調味,加入蔬菜、海鮮、肉類熬燉,味道辛辣,口感黏膩,被譽為是“來自新奧爾良的問候”。
蝦仁秋葵濃湯(Shrimp gumbo)配米飯,盤子都給你舔干凈|jons2 / pdphoto.org
“紅”秋葵究竟是什么?
近年來,市面上能見到一種紅色的秋葵,玫瑰紅的外觀讓它們頗受青睞,賣得自然也比普通秋葵來得走俏。其實,只要用大火煮熟之后,紅色的秋葵也會變成綠色,這是因為其紅色來自花青素,易溶于水,掉色并不稀奇。如果你實在想保持這種好看的顏色,可以稍微焯下水便撈出,或者干脆生吃,這樣就能最大限度保持紅色秋葵的本色了。
紅色的秋葵|Sitesh Biswas / wmflabs.org
但是要注意,這里說的紅色秋葵,是秋葵(A. esculentus)的一個栽培品種,并非錦葵科木槿屬的紅秋葵(Hibiscus coccineus),后者又叫槭葵,是一種外來引進的園林觀賞植物,不可食用。
不可食用的紅秋葵(Hibiscus coccineus)|Michael Wolf / wikimedia
可別把曼陀羅當秋葵
此前有報道說,有人因為吃“秋葵”被送進了ICU,后來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吃的根本就不是秋葵,而是曼陀羅(Datura stramonium)或毛曼陀羅(D. innoxia)的花。
曼陀羅與毛曼陀羅皆為茄科曼陀羅屬的多年生灌木,在國內(nèi)各省幾乎都有分布。無論是哪種曼陀羅,植株皆有毒性,毒素成分主要是某些生物堿(如東莨菪堿等),誤食會出現(xiàn)心跳呼吸加快、頭暈目眩,甚至幻聽、妄想等癥狀;如果食用過量,嚴重時還可導致死亡。
毛曼陀羅的花,注意它的長長綠色花萼筒,稍不注意可能會被認作是秋葵|Bernard DUPONT
之所以出現(xiàn)誤食,很可能是把曼陀羅長長的花萼筒當成了秋葵可以食用的筒狀蒴果。
在這里就不長篇大論教大家區(qū)分了,還是去菜市場買吧,不鼓勵看見比較像的就摘回家吃。
秋葵還能用來煮咖啡?
說回文章開頭的話題,真的可以。其實,秋葵的正式中文名叫做咖啡黃葵。嗯?似乎明白了什么?
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由于北方盟軍進行物資封鎖,南方的咖啡豆供應緊缺,人們便嘗試找尋其他作物當替代飲品,其中包括菊苣、柿子和秋葵。
來不及采摘的鮮嫩秋葵果,過段時間就會變得又老又柴,干癟開裂。如果搖晃果子能聽到“咕嚕?!钡穆曇簦揪驼f明種子成熟,可以收獲了。
切開秋葵就能看到它一顆顆“小珍珠”般的種子|圖蟲創(chuàng)意
成熟的秋葵籽經(jīng)過低溫烘焙后,研磨沖調成的飲料被稱為“秋葵咖啡”,不僅具有類似咖啡的醇香,而且還嘗不出咖啡那種天然的酸澀味。
秋葵籽|圖蟲創(chuàng)意
最重要的是,“秋葵咖啡”不含咖啡因。這對于喜愛咖啡香氣,卻又容易對咖啡因過度敏感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是的,我們可能不用再為喝多咖啡失眠而擔心了。
秋葵咖啡,咖啡因不耐受者的福音|topsimages.com
略顯遺憾的是秋葵咖啡在大陸不常見,臺灣有,去旅行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作者:進擊的多肉
封面圖來源:小紅書@不愛吃土豆的土撥鼠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sns@guokr.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