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wǎng)記者熊芳雨8月25日報道:編劇、作家陳?。üP名虎皮媽)近日受邀出席行知讀書會,以她已出版的四部小說為線索,分享了一種關于上海故事的當代書寫方式。她用溫和而堅定的語調(diào),緩緩鋪展了自己與上海這座城市之間深厚而細膩的情感聯(lián)結(jié)。
陳琛從筆名“虎皮媽”的由來講起,回顧了自己從全職媽媽到美國律師,再到自媒體人、作家與編劇的多元身份轉(zhuǎn)換。她認為,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商業(yè)都市,更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風云變幻的重要舞臺,見證了無數(shù)勢力的興衰沉浮。這樣的歷史積淀,塑造了上海人“拎得清”的處世哲學:他們講究規(guī)矩、注重邊界,靈活務實、崇尚奮斗,同時高度重視專業(yè)精神,視野開闊。
她以筆下幾個生動的上海人物為例,展開一段段充滿溫度的城市敘事:《跳樓者王自梅》中熱烈鮮活、自我意識強烈、敢于追求更好生活的王自梅;《硅谷是個什么谷》中在異國他鄉(xiāng)依然保持生活韌勁與煙火氣的上海房東馮品芝;《致1999年的自己》中面對下崗潮仍樂觀前行的一家老少——這些形象共同勾勒出上海人在時代變遷中“不悲情,活下去,更要活出滋味”的生活主義態(tài)度。
談及編劇與小說創(chuàng)作的區(qū)別,陳琛笑言編劇更像“項目經(jīng)理”,需在多方訴求間尋求平衡;而寫小說則更自由,是更貼近內(nèi)心的自我表達。她還分享了《理智派生活》中那位33歲不愿被“社會時鐘”捆綁的上海女性、《時差一萬公里》中對“海歸光環(huán)”的冷靜反思、《腦洞三國》源自廣富林遺址的靈感迸發(fā),以及短劇興起為普通人帶來的表達新機遇。
從《上海一家人》《孽債》到《繁花》,不同時期的作品定格了上海某一階段的容顏。而如今的創(chuàng)作,則需面對一個更加多元、開放、正處于成形中的“新上?!薄j愯∮盟墓适聻槲覀兇媪袅艘环輰氋F的城市記憶。我們相信,上海始終是一座引領潮流、包容萬象的城市,正重新回歸“海納百川”的移民敘事。未來的上海,必將誕生新的故事、新的人物、新的表達——這一切,正待每一個生活于此、熱愛于此的人共同觀察、學習與書寫。
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qū)大場鎮(zhèn)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共同主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