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下方播放按鈕收聽十點主播亞楠朗讀音頻
不能更改,不能選擇,但影響你一輩子。
提到這句話你會想到什么?
相信不少朋友馬上會想到4個字——
原生家庭。
十點君不止一次聽到身邊人對自己原生家庭的控訴,小時候——
父母暴戾體罰,導致自己成年后性格軟弱,優(yōu)柔寡斷;
父母隔三岔五吵架摔碗,導致自己成年后對婚姻有了恐懼,遲遲未能成家;
父母偏愛其他的孩子,導致自己總覺得被忽視,養(yǎng)成了骨子里的自卑。
似乎“原生家庭”是一切的罪魁禍首,主宰了我們的整個命運。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新譯書《不內耗》告訴我們,真相,或許不是如此。
原生家庭不是父母,不是兄弟姐妹,也不是你的家境和童年。
阿德勒的理論從一開始就讓人覺得詫異。
如果不是這些,那原生家庭是什么呢?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我有兩個很好的閨蜜,她們出身極其相似:
父親性格粗魯,經(jīng)常動不動就拳打腳踢。
第一位閨蜜常向我控訴她的父親:
每次考得不好,父親會打到她哇哇大哭。
她常一邊講一邊展示自己的淤青。
并且不止一次斷言,就是父親、就是原生家庭的荼毒,才導致她后來事業(yè)和婚姻雙雙不順。
人到中年,每天都活得很消沉。
令人心疼。
我的第二位閨蜜,童年的遭遇比起第一位有過之而無不及。
她的父親除了性格問題還有酗酒的習慣。
有時候喝多了,不需要什么理由,拉著她就是一頓毒打。
并且用上皮帶、雞毛撣子一類的工具。
追著她滿屋子跑,動靜大到鄰居都聽得清清楚楚。
每次噼里啪啦聲一出,人家就會開始說:“他家又在打孩子了”。
按理說,遭遇了這樣的事情,也應該會留下不小的心理陰影。
可我這位閨蜜的講述,卻沒有那么沉重,她是這么說的:
他(爸爸)一抽皮帶我就跑,我跑他就追,他追不到我,有時候自己還會被絆到。
她常常一邊講一邊哈哈大笑,還說:
長大后,遇到怎樣糟糕的人我都不害怕,你再過分還能有我爸過分?
這第二位閨蜜畢業(yè)于一所985大學,后來成為了一家大廠的高管,在工作中以抗壓能力強著稱。
明明是相似的出身,為何兩人的走向完全不同?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端倪?
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聽過。
說在美國有一對孿生兄弟,父親嗜賭如命,經(jīng)常不著家。
兩人小時候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
有時候爸爸賭錢賭輸了,他們連零用錢也會被搜刮走。
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兄弟倆慢慢長大。
令人驚奇的是,兩人后來的發(fā)展截然不同。
老大同樣成了個不著家的賭徒,一事無成;
老二卻通過奮斗成為了企業(yè)家,還是個很稱職的父親。
記者采訪,問你們的人生為什么是現(xiàn)在這樣?
兄弟兩個的回答是一樣的:“誰叫我有那樣的老子?!?/p>
一語驚人。
這兩個故事,都很好地印證了阿德勒的理論。
阿德勒告訴我們的是——
你真實的出身和家庭情況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對你自己家庭狀況的看法,是你對你自己這些經(jīng)歷的態(tài)度。
這些看法、態(tài)度、認知,才是你真正的“原生家庭”。
才是會影響你一生的東西。
所謂走出原生家庭,不是遠遠地逃開你出生的地方,而是改變你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認知。
這些認知,才是捆住你的枷鎖。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我們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認知呢?
阿德勒提出,首先要放下對“完美家庭”的執(zhí)念。
我們都希望出生在這樣的家庭——
父慈母愛,境況殷實,兄弟和睦;
爸媽又理解你又懂教育,從來不強迫你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并且還要有比較高的認知,可以在人生的關鍵節(jié)點引導你做好選擇。
這樣的家庭,可太棒了。
然而在現(xiàn)實里這樣的家庭是極少極少的。
真相是,很多父母自己都并未達到心智成熟。
爸爸媽媽們也是從原生家庭里走出來的。
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也有認知的盲區(qū)和想不周全的地方。
年輕時有一段時間,我總與母親有理念沖突。
母親一直覺得做自媒體一類的工作,是“不穩(wěn)定”“不靠譜”的。
她希望我可以去考一個穩(wěn)定的職位,然后一輩子無憂無愁。
為此,她自己勸說我,并且發(fā)動了很多親戚來游說。
平日里談論任何一個話題,她都可以拐到“要考一個穩(wěn)定職位”的話題上。
并且時不時就提醒我“誰誰誰的兒子/女兒已經(jīng)考上了什么職位”。
令人非常煩躁。
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與“原生家庭”的矛盾達到了極致。
我想追求自由,可我的家庭要我穩(wěn)定。
為此恨過、吵過、冷戰(zhàn)過。
后來年歲漸長,也慢慢明白了母親的視角。
母親是一位高級教師,一輩子都在教師崗上工作。
從沒有離開她所在的崗位。
她成長的年代,也從沒有過“自媒體”一類的新生事物。
所以她不了解、不知道、也不明白。
唯一想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個穩(wěn)定的生活保障。
所以才那么賣力地想“矯正”我的人生方向。
兩個認知不同的人,就像是飛鳥和魚。
誰也說服不了誰。
明白了這一點后,我對她的嘮叨和焦慮有了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完美的家庭,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父母親也是人,也有自己的認知局限和性格缺陷。
所以在原生家庭里,對你造成某些不愉快的回憶很多時候是難免的。
李安導演的電影總是喜歡拍中國家庭的親子關系。
貫穿始終的一個主題就是:
家是一個不斷為你帶來快樂和痛苦的地方。
認知到這一點,咱們可以慢慢地放下那些對“原生家庭”的恨意。
爸媽不是故意的,他們也不想那樣。
當怨氣消散之后,你對原生家庭的態(tài)度也會慢慢改變。
當我們能夠放下對“完美家庭”的執(zhí)念后,最關鍵的一步就來了:
我們該如何拿回人生的主動權,真正地“活出自己”?
阿德勒是這么說的——
學會課題分離,聚焦于你自己能做的事。
什么叫作“課題分離”?
就是分清楚:
什么是別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不要去背負別人的課題,這一點至關重要。
當你認知到這一點,人生的主導權就開始回到你自己的手里。
大家都很熟悉的張愛玲。
她成長于一個極度缺愛的原生家庭。
父親是舊式遺少,沉溺于鴉片,喜怒無常;
母親是新派女性,無法忍受婚姻而遠走海外。
家庭于她,不是溫暖的港灣,而是充滿了隔閡、冷漠與規(guī)訓的地方。
矛盾在一次與繼母的沖突后達到頂點,她被父親毒打并軟禁了半年之久。
在那個絕望的時刻,她的人生似乎完全被父親的課題——
那種封建大家長的控制欲和整個家庭的衰敗所綁架。
但張愛玲沒有認命。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她揣著幾塊錢,從那個囚禁她的家中逃了出來。
這一逃,就是一次無比勇敢且徹底的“課題分離”。
她用行動宣告:
父親如何沉淪,那是他的人生課題,我無法也無須負責;
而我,要活下去,要寫作,要靠自己的能力獲得自由,這才是我的課題。
此后,她憑借無與倫比的才華,在上海文壇橫空出世。
她通過“課題分離”,終究是從那個腐朽的家中親手把自己拯救了出來。
咱們很多人在面對困境時,總喜歡不斷地向過去追問“為什么”——
為什么我會這樣? 為什么我這么倒霉?
然后“原生家庭”就成了一個萬能借口。
一切,都是因為我“原生家庭不夠好”。
所以搞成這樣,我心安理得。
其實,與其追問太多的為什么,我們不妨想想我們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這才是關鍵。
孫悟空從花果山上那塊石頭里蹦出來的時候,他沒問過:
為什么我無父無母,為什么我沒人疼愛。
他只想著,我如何在猴群里生存下來,如何才能學得本事,尋得兵器,實現(xiàn)長生不老。
所以他從一個無父無母的石猴,最后混成了齊天大圣。
所謂原生家庭的枷鎖,其實根本不存在。
你人生的掌舵者,始終都是你自己。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
不能更改,不能選擇,但影響你一輩子的,到底是什么?
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為自己撰寫的人生劇本。
你可以選擇將它寫成一個被過去束縛的悲劇,也可以選擇將它寫成一個掙脫枷鎖、自我成就的英雄故事。
阿德勒說: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你或許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你永遠可以選擇如何生活。
那支書寫未來的筆,自始至終,都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從今天起,愿你不再回頭凝望深淵,而是抬頭,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片星空。
共勉之。
作者 | 海邊的漁車夫
主播 | 亞楠,電臺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2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十點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