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場“冰雪熱潮”席卷全國,北京成為全球首座“雙奧之城”,中國代表團更是以9金4銀2銅在冬奧會上創(chuàng)下歷史最佳戰(zhàn)績,艷驚四座。
一時之間,冰雪運動風靡全網,話題熱度居高不下,室內滑雪場、滑冰館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北冰南展”突破了地理限制,讓冰雪運動不再只是北方的專屬,而真正成為了貫穿南北的全民風尚。
數據顯示,2024-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有望達到5.2億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超過6300億元。
更不容忽視的是,此前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的中國冰雪裝備產業(yè)也迎來了黃金爆發(fā)期:
企業(yè)數量從約300家激增至近900家,銷售收入也實現了從不足50億元到220億元的大幅躍升。
然而,在這場看似由“北風主導”的冰雪熱潮中,一個來自“南方”的隱形冠軍,正默默支撐著無數人的冰雪夢想:
鮮少有人知道,全國60%的冰刀鞋,都出自無錫濱湖區(qū)的一家企業(yè)——
華增科技。
冰刀鞋是冰上運動毋庸置疑的“核心裝備”,但一雙看似尋常的冰刀鞋背后,其實蘊含著極高的技術含量,在這個極度依賴工藝與可靠性的小眾領域,華增科技正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南方制造的“破冰”之路。
01.
無錫小伙的北歐冰雪奇緣
與我聽到大多數企業(yè)的奮斗創(chuàng)業(yè)史不同,華增科技的故事,并沒有那么多九死一生的劇情,反而透著一股少見的從容與松弛,它的成長更像是一場水到渠成的雙向奔赴。
2005年,創(chuàng)始人華寅秋高中畢業(yè)選擇去挪威留學,理由相當現實樸素:挪威當時免學費,錄取以后還允許打工。
他在當地中餐館端過盤子、擦過桌子,在異地他鄉(xiāng)體會過生活真實的重量。
彼時的互聯網遠沒有今天發(fā)達,沒有微信,沒有短視頻,越洋電話又價格高昂,也沒有什么別的娛樂活動,于是這位從小生長在江南水鄉(xiāng)的小伙子開始跟著挪威人一起踏上冰場,與冰雪運動也就此結緣。
畢業(yè)后,他進入了挪威一家體育用品企業(yè)工作,負責冰雪運動裝備的品牌推廣,幾年后面對企業(yè)老板年事已高、業(yè)務收縮等危機,華寅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把公司買下來,自己創(chuàng)業(yè)。
雖然幾年的沉淀已經讓華寅秋對這個行業(yè)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但異地創(chuàng)業(yè)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語言、資源、人脈,樣樣是短板,他能做的只有全心全意拼上去:晝夜不分啃技術、跑訂單,即便是大年三十也照樣筷子一扔接起客戶的視頻會……
憑著這股較真的勁兒,他硬是在挪威這個冰雪強國站穩(wěn)了腳跟。
也正是借助在挪威積累的合作網絡,他拿下了GRAF、海德等國際一線品牌的全球獨家代理,成為了它們進入中國市場背后的“關鍵推手”。
2015年,華寅秋帶著技術、資源和首批國際訂單回到中國,這個從無錫走出去的小伙又重新踏上了家鄉(xiāng)的土地。
那時,冰雪運動在南方還極為小眾,甚至略帶“奢侈”,很多人并不知道,一雙冰刀鞋里凝聚著材料科學、流體力學與精密制造的大智慧。
冰刀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冰球冰刀、速滑冰刀、花樣冰刀,就拿賽場上的運動員來說,每名運動員的冰刀鞋都是根據各自的身高、體重、舒適度而量身定制的。
提到產品,華寅秋顯然熱情高漲,他從手邊的柜子上拿過一只新款的樣品鞋,比劃著向我們一一講解:
“鞋身后跟的硬度,是判斷一雙冰刀鞋優(yōu)劣的關鍵,它必須足夠堅固,才能支撐運動員起跳、旋轉、落地時的巨大沖擊,尤其是女子四周跳這類極限動作,全靠腳跟‘繃得住’,材料、結構、工藝,稍微偏差一點,都可能在運動過程中帶來風險?!?/blockquote>而國內很多工廠欠缺的,其實是一種持續(xù)迭代的技術敏感。
華寅秋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他既懂制造,更懂溝通,十幾年的海外經歷,讓他能夠精準理解客戶的痛點、也懂得如何尊重海外對于創(chuàng)意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執(zhí)著,這種“雙向共鳴”的能力,恰恰是很多傳統(tǒng)生產型企業(yè)的盲區(qū)。
因此,海外客戶愿意和他分享真實需求,工廠能快速反饋改進,甚至共同研發(fā)、申報專利,信任一旦建立,訂單和創(chuàng)新,自然而然就進入了良性循環(huán)。
直到今天,華寅秋仍常年往返于中國與海外之間,深入一線,捕捉需求,每一次拜訪,回來可能就是一次產品的升級:“我今年四五月份剛跟著老外一起去了美國和加拿大,直接進商超里面問我們的產品在市場售賣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改進?!比A寅秋邊說邊解鎖手機,翻出了一張新鮮出爐的專利證書:“我們前兩天剛剛拿了一個美國的新專利?!?/p>
在華增科技的故事里,沒有夸張的顛覆,沒有跌宕的劇情,卻實實在在地走出了一條靠專業(yè)和信任搭建起來的坦途:
在小眾的賽道里,把一件事做穿、做透、做到極致,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競爭力。
02.
高端冰刀的“卡脖子”之痛
盡管冰雪運動正在全國“破圈”,普及型冰刀鞋如今已基本實現國產,但一個令人遺憾的現實依然擺在面前:
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站上國際賽場的專業(yè)級冰上裝備品牌。
尤其是對于頂尖運動員來說,遭遇國外“卡脖子”那種被動與無奈,外人很難體會,而最大的難點,就在鞋底那把“刀”上。
冰刀的刀刃,和大家想象中的菜刀那種鋒利的單面刀刃不同,它并不是尖的,而是呈90度直角,再以一定的弧度進行開刃。國家隊目前普遍選用國外冰刀,但進口冰刀不僅價格高昂,交付周期也極長,有時甚至會拖一年半載,而一把訓練用冰刀的壽命可能只有三個月,運動員一般會備個三五把,這也意味著萬一供應鏈突然中斷,整個訓練和參賽節(jié)奏就將被打亂,陷入被動。
真實的痛點擺在面前,華寅秋同樣看在眼里,“做一個能真正服務專業(yè)運動員的本土品牌”也被華增提上了日程。
盡管已經開設專門研發(fā)冰刀的工廠進行布局,但高端產品的研發(fā)遠非一日之功,它依賴技術、人才、材料體系的整體支撐,更需要運動員的信任與共同推廣。
這條路,注定艱難。
首要挑戰(zhàn)來自技術,看似簡單的一把刀,背后卻藏著諸多關鍵技術。
比如不同級別選手所需的冰刀弧度截然不同,高級選手偏好更平的弧度,便于點冰;初學者若弧度不當,抬腳可能就會摔倒,而其中最核心的,是鋼材的“含碳量”,它決定了冰刀的硬度、抓冰能力和滑行穩(wěn)定性,含碳量越高,刀就越硬、越穩(wěn),滑行體驗也更優(yōu)。但在國內,想要獲取同類高品質的鋼材并不容易,一方面這類鋼材屬于半管制產品,可以用于武器制造,流通受限;另一方面,即便國內鋼廠有能力生產,也通常要求大批量訂單,而冰刀的實際需求很小,這讓鋼廠缺乏動力,對于初創(chuàng)品牌而言也帶來了極大的成本難題。
目前,華寅秋團隊正在與多家原材料企業(yè)接洽,嘗試推進小批量、高標準的材料研發(fā),相信未來有一天,我們會真正實現“刀片自主”,打破這項“卡脖子”的技術壁壘。
其次是工藝意識。
高端冰鞋制造講究精細手工與嚴格品控,而非一味追求規(guī)模與速度,但國內的工廠習慣于進行大批量的流水線工作,高端定制產線還有待組建。
第三,則是市場認知的轉變。
華寅秋剛回國時,國內普遍迷信國外品牌,再加上換裝備對運動員而言并非小事,許多人從小已經穿慣了國外品牌,腳型、習慣都已定型,大賽前夕更不敢貿然更換,哪怕微小的不適,也可能影響發(fā)揮,沒人愿意冒這個險。
但近年來,隨著國產品牌質量和性價比不斷提升,“國潮”崛起也讓華寅秋看到了“國產化替代”的機遇,他也希望能夠趁著這股東風,讓更多專業(yè)選手愿意嘗試中國制造的冰刀鞋。
在華寅秋看來,品牌之路沒有“短平快”,只有一步一步積累信任,一尺一寸打磨品質,才能真正把“國產化替代”這條路走通。
這條路很長,但他堅信值得走,也必須走。
03.
在濱湖,打造一個冰雪特色區(qū)
冰雪,一直都是一門世界語言,冬奧會雖然已經落幕,但人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卻絲毫未減,只是在缺冰少雪的南方,要讓冰雪運動真正扎根,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無錫濱湖正悄然布局,試圖打造一片冰雪產業(yè)的新熱土,而華寅秋與他創(chuàng)立的華增科技,正是這條路上一位踏實而堅定的“破冰者”。
華寅秋和他的妻子都是土生土長的無錫人,因此華增科技選擇扎根無錫濱湖,并憑借過硬的技術和多項實用新型專利,迅速贏得了市場信任。
如今,全國60%的冰刀鞋都來自這里,年產值接近億元,產品還遠銷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德國等冰雪運動強國。
但他們并沒有滿足于此。
華寅秋還投資運營了融創(chuàng)鯨添俱樂部,接手了濱湖這片1800平方米國際標準真冰冰場,像這樣規(guī)格的冰場放眼華東地區(qū)都很少見,這里不僅具備承辦高水平賽事的資質,更有望成為南方冰上運動推廣的重要基地。
在南方運營冰場,其實算是一門“反常識”的生意,高成本、低利用率是常態(tài),虧損并不罕見,就連融創(chuàng)這片冰場其實也已幾經易主,但華寅秋依然堅持投資,靠的并不是商業(yè)邏輯,而是一種近乎執(zhí)拗的信念。像他這樣真正熱愛冰雪的人,追求的并不僅僅是利潤,更多的還有一種使命。
不僅如此,無錫融創(chuàng)茂的專業(yè)冰場上人才濟濟,據說整個江蘇省匯聚冰雪運動后備人才最多的地方就是無錫。
有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這里學習冰上運動,全國范圍內能夠達到“雙十級”水平的選手也不過一二十人,像這樣的高手在無錫就有一個,而且才不過上初中的年紀。
對于冰雪產業(yè)來說,濱湖有場地,有人才,而最讓華寅秋感到信心倍增的,是來自政府的全力支持、主動擁抱。
他原本是個不太擅長和部門打交道的“實干派”,以前在別的地方也習慣了“悶頭干自己的事”,但在濱湖扎根后,區(qū)政府卻常常主動敲門,詢問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難點和需求,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之前為了爭取四國冰球邀請賽落地,區(qū)政府負責人甚至清晨六點就帶隊趕赴北京,對接中國滑冰協會,事情一辦完立即返回,這種高效務實的態(tài)度,讓華寅秋深受鼓舞。
幾個月前中美貿易戰(zhàn)打響,蠡園開發(fā)區(qū)相關負責人主動詢問華增運營是否受到影響、有沒有什么需求,華寅秋隨口提及了廣交會的展位申請不易,他們正在努力跟進,沒想到兩個月后就得到了負責人的反饋,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辦事效率之高、對企業(yè)之上心都讓華寅秋感到出乎意料。
可以說在濱湖,這片本與冰雪無緣的土地上,有一群人正用實干與熱愛,書寫著一個“逆天改命”的產業(yè)故事:
沒有雪,就造雪;沒有冰,就制冰;沒有刀,就煉刀。
這是一條從南方水鄉(xiāng)延伸而出的冰軌,它跨越山海,連通世界,也正載著濱湖對冰雪的熱愛,滑向更遠的未來。
近期熱門文章推薦
回復關鍵詞閱讀
- 濱湖區(qū)的咖啡店,正在治愈我的精神內耗(關鍵詞:咖啡店)
紅星美凱龍老板廢掉了(關鍵詞:紅星美凱龍)
阿滿百香雞大戰(zhàn)紫燕百味雞,為何選擇南京(關鍵詞:紫燕百味雞)
新質蛋白賽道,無錫高新區(qū)用“頂級陣容”殺進來了(關鍵詞:新質蛋白)
清華大學,為什么會在這里進行一場AI賦能科研的深度布局(關鍵詞: AI布局 )
江浙皖“C城”暗戰(zhàn):徐溫二州爭萬億,蚌埠突入高端局(關鍵詞:“C城”暗戰(zhàn))
- 江蘇,依舊是最堅定的出海者(關鍵詞:出海)
- 如果不是蘇州這個園區(qū),中國自動駕駛第一股可能要晚來兩年(關鍵詞:蘇州園區(qū))
80歲的上海財閥,依然強得可怕(關鍵詞:上海財閥)
3年從0到25億,惠山經開區(qū)相準了這批新能源“千里馬”(關鍵詞:惠山經開區(qū))
一支穿云箭,中國創(chuàng)新藥出海千軍萬馬來相見(關鍵詞:創(chuàng)新藥出海)
淮安低調王氏兄弟,硬控國內兩大產業(yè)(關鍵詞:淮安)
常州龍頭200億砸向淮安,這個全球第一穩(wěn)了(關鍵詞:常州龍頭)
一千年的二泉映月,值得出一個這樣的文旅爆款(關鍵詞:文旅爆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