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媽媽說‘鄰里好,賽金寶’,文明就藏在這些熱乎乎的互動里”“從那天起,小小的病房開始熱鬧了起來,老師、同學、父母的呼喚在少年的耳邊夜以繼日地回蕩著”“讓法律條文在煙火人間落地生根”……今天,虹口區(qū)“城市文明開放麥”在濱港商業(yè)中心舉辦。18名選手圍繞“城市精神的厚度、紅色血脈的熱度、服務群眾的溫度、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先進典型的亮度、文明素養(yǎng)的高度”等維度講述他們眼中的虹口、心中的文明。
虹口區(qū)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市文明辦的指導下,虹口區(qū)委宣傳部、區(qū)文明辦于4月至8月在全區(qū)8個街道同步開啟“城市文明開放麥”初賽活動?;顒游巳珔^(qū)各行業(yè)、各領域近400人次參與。經綜合打分,本次評選推出“文明傳播之星”“文明踐行之星”“文明風采之星”,以選手們的感悟、見解與倡議,傳遞“人人都是城市文明發(fā)言人”的理念,積極推動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轉變。
即將五年級的上海市長青學校學生劉璐佳分享了她心中“最好的地方”——北外灘街道蕃興社區(qū)。在她看來,雖然這是個老式社區(qū),沒有漂亮的高樓大廈,沒有智能化的便利設施,但因為“見面主動問好”“被投喂”等溫暖的鄰里交往,讓她感受到文明在互動中傳遞。而周末由居委會組織的親子活動,帶來一個個“魔法活動室”,讓她看到文明在實踐中成長。她還和小伙伴們當起了“小小社區(qū)設計師”,大家一起動手布置彩繪墻、一起種花,在共建家園的過程中,見證了文明在行動中閃光。“我突然懂了:文明不是口號,是大家一起把家園變美的每一個瞬間?!彼f,“在社區(qū),我學會了分享,懂得了擔當,更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上海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急診科護士長舒勤琴分享了一則急診室的故事——一位14歲的少年在教室突然倒地心臟驟停,經該院全力搶救,盡管孩子心肺功能趨于正常,但依然沒有蘇醒,存在成為植物人的風險。在撤下ECMO機器當天,舒勤琴一早來到他的學校,用一支小小的錄音筆收集了全班師生大大的能量,讓老師、同學、父母的呼喚聲時刻縈繞在少年的耳畔。兩周后,孩子終于給出了眨眼的反應。在舒勤琴看來,這個故事講述的不僅是對生命的全力守護,更飽含著醫(yī)院與校園的人文關懷與文明底蘊。
來自虹口區(qū)人民檢察院的董臻臻講述了通過公益訴訟,讓優(yōu)秀歷史建筑德鄰公寓重現“城市活化石”風采,更催生了上海首部將歷史建筑保護納入公益訴訟的地方立法的故事;通過公益履職,李白烈士故居附近區(qū)域實現了增設智能充電柜、劃定統(tǒng)一晾曬區(qū)、更新全部消防設施、鋪設無障礙坡道等措施?!拔覀円怨嬖V訟守護的每一處老建筑、每一段紅色故事,正是對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踐行,讓城市靈魂在時代更新中生生不息。”
現場,虹口區(qū)AI文明推薦官亮相。
原標題:《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智能設施,為什么小學生認為這是“最好的地方”?》
欄目主編:王嘉旖 文字編輯:王宛藝
來源:作者:文匯報 單穎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