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霸業(yè)因時而生》有言:“識時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保鋵崗牧硪粋€方面來理解,也可以看成順應天命,遵從規(guī)律。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但是也逃不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既然是自然的一份子就要做到遵從世間萬物發(fā)生的規(guī)律,才能獲得向上的原動力。
因此我們要學會尊重自然,遵從歷史,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便要認清客觀形勢或時代潮流,并且還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順勢而為。
從古至今我們不難看出,只有“識時務”,順應規(guī)律的人才會成為時代的俊杰,那些不顧客觀條件的變化和限制,逆境而行,盲目蠻干,就算他一開始有天大的優(yōu)勢,最終也只能是時代洪流里的一個過客,終究一事無成。
比如曾經(jīng)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拒絕了最高規(guī)格的起義待遇,妄圖靠著自己“驚世絕艷”的軍事才能,用30萬桂軍抵擋54萬解放軍,最終也只能落得個滿盤皆輸?shù)南聢?,如今看來他當時的想法簡直是癡人說夢。
最高規(guī)格的起義待遇
如果能夠和平解決,其實很多人都不愿意戰(zhàn)爭的興起,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也是如此。當時在我軍勢如破竹,軍民齊心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很多有厭戰(zhàn)情緒和高覺悟的國民黨將領最終都選擇了起義向我軍投誠。
而這一類將領我軍也沒有虧待他們,讓他們在起義后基本保留了原有待遇和地位,繼續(xù)在新中國的建立之中發(fā)光發(fā)熱。
比如在北平率兵起義的原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建國后擔任水利部長;長沙起義的陳明仁將軍,起義后不僅沒有削弱他的實力,還保留了原職務,甚至在1955年的時候被授予上將軍銜,綏遠起義的董其武將軍,后來還率23兵團參加了抗美援朝;還有盧漢、劉文輝等等,這些起義的國民黨將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都擔任要職,總體發(fā)展都還是很好的。
只不過這些原國民黨將領的待遇都沒有當年給白崇禧許下的條件優(yōu)越,為了使這位“小諸葛”起義,在1949年的渡江戰(zhàn)役開打之前,我軍主動聯(lián)系國民黨代總統(tǒng)李宗仁,開出了建國后還是讓白崇禧繼續(xù)執(zhí)掌部隊,甚至主動為他擴軍三十萬的條件。白崇禧這個條件可以說是最高規(guī)格起義了,只不過最終他還是拒絕了。
目光短淺未曾看清時勢
原來白崇禧說是國民黨將領,其實內心里還是有著軍閥思想,在他眼中他可是能和蔣介石,偉人們相提并論的。因此他要獨自建立一番偉業(yè),可不是這幾十萬兵力就能“打發(fā)”的。
雖然在軍事的排兵布陣上,他確實有一番作為,不讓別人也不會送他一個雅號“小諸葛”,但是在得知我軍開出的優(yōu)越條件后,他便有些狂妄了,認為我軍是怕了他的實力才如此的。再加上他原本就有“以少勝多”的經(jīng)驗,因此覺得他當時手底下的30萬桂軍能夠抵擋住我軍的54萬將士,所以就拒絕了起義和談。
有人看到這里也許會問了,白崇禧不是也屬于國民黨嗎?如果他輸了國民黨肯定也會受損,或者說國民黨有隊伍輸了,他也會受到影響。事實上國民黨表面上是一個陣營,但是它里面早已分崩離析了,白崇禧的桂軍說是編制在國民黨名下,但是實際執(zhí)掌人還是白崇禧,蔣介石是沒有能力調動桂軍的。
正是因為這種軍閥作風,讓白崇禧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夢想里,可以說白崇禧作戰(zhàn)能力行,但是在政治眼光下不免就有點短淺了,因此也奠定了他之后的失敗。
滿盤皆輸成為歷史
在渡江戰(zhàn)役正式打響之前,國民黨華中剿總下轄的張軫、陳明仁兩兵團相繼發(fā)動起義,白崇禧不得不向南撤退。后來他利用山地采取迂回游擊戰(zhàn)術讓我軍鐘偉所部損兵上千人,至此他便更加沾沾自喜。
當時他的對手主要是我軍第四野戰(zhàn)軍3個兵團及二野的陳賡兵團,兵力大概54萬人左右,而他的桂系軍隊兵力約30萬人,在經(jīng)過了首次“捷報”之后,更加堅定了他“以少勝多”的想法,不過很快他便會為此付出代價了。
一時的勝利蒙蔽了白崇禧雙眼,助長了他們得意忘形的氣焰,但是卻讓我軍更加謹慎。后來白崇禧得到了大量的美軍裝備,因此他便想著在中南地區(qū)與陳賡兵團下的林總一決高下,結果林總一點機會都不給他,直接跑去他的老巢廣西來了一個釜底抽薪,打的他措手不及。
前有陳賡,后有林總,短短兩個月,白崇禧便被四野包圍,一敗涂地,翻盤徹底無望,整個桂軍集團只能成為歷史。
在這樣的情況下,白崇禧不得已聽從蔣介石的召喚來到臺灣做“行政院長”,最終被蔣介石徹底架空權力,在臺北含恨而終。
小結:
如果硬要說白崇禧一無是處,目中無人又太過武斷,畢竟在他的軍旅生涯中也出現(xiàn)過許多濃墨重彩的事跡,只不過在歷史的洪流上,他的思想還停留在軍閥身份上面,就有點太過“落后”了,因此他最后會失敗也是必然的。
曾經(jīng)的“小諸葛”,如今的“失敗者”,白崇禧的失敗即令人惋惜也讓人恨鐵不成鋼,如果當初他能夠認清形勢,走起義道路,或許在他還能繼續(xù)在軍事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只不過哪里有那么多“如果當初”呢?
因此在了解白崇禧這件事后,我們不難看出時勢對人的塑造有多么重要。都說識時務者為俊杰,現(xiàn)在看來古人說的并不是全無道理的,但凡有點智慧的人,目光都長遠,他們時刻都把握住事物的動態(tài),能夠時刻隨機應變。
比如歌德,其實在前四十年間他都立志做一名畫家,后來在一個展會上他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從而專攻文學,從此文壇上便升起了一顆閃耀的星星。
由此可見順應客觀形勢,認清自我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也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大家能夠知曉這個道理,避免今后在選擇上做出不利于自己發(fā)展的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