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媽寶爸常常對著剛出生的嬰兒發(fā)出感慨:這小家伙簡直是 “生活不能自理” 的終極代表!吃喝拉撒全靠大人伺候,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聲傳遞信號,大人還得像破譯密碼一樣猜測需求,眼睛更是一刻都不能離開。
再看看動物界的 “嬰兒”,豬牛羊的幼崽生下來沒多久就能搖搖晃晃站起來,沒幾天就能在草地上撒歡奔跑、靈活跳躍,對比之下,人類嬰兒似乎顯得格外 “笨拙” 和 “脆弱”。
那么在危機四伏的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究竟是如何應對嬰兒哭聲可能引來猛獸的風險,又是如何在惡劣環(huán)境中養(yǎng)育這些看似 “早產兒” 的后代呢?
從進化的視角來看,人類嬰兒的 “脆弱” 其實是一場精心策劃的 “早產”。
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直立行走是區(qū)分人與古猿的重要里程碑。這一革命性的改變解放了雙手,讓人類能夠制造和使用更復雜的工具,開啟了改造自然的新紀元。
然而,直立行走也帶來了身體結構的巨大調整,其中最顯著的便是骨盆的變化。為了適應直立行走的穩(wěn)定性,人類的骨盆逐漸變小,這與大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寬大的骨盆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正是因為如此,大猩猩在直立行走時才會顯得搖搖晃晃、極不穩(wěn)定。
但骨盆變小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產道變窄,而與此同時,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腦容量卻呈現(xiàn)出爆炸式增長。從南方古猿的約 500 毫升,到現(xiàn)代人類的約 1300 - 1500 毫升,大腦的快速發(fā)育使得嬰兒的頭部不斷增大。
一方面是狹窄的產道,另一方面是日益增大的頭顱,這一矛盾使得人類的分娩過程變得異常艱難。如果讓嬰兒在母體中發(fā)育到與其他哺乳動物幼崽相似的成熟度再出生,難產幾乎是必然的結果,這不僅會危及嬰兒的生命,也會對母親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
在殘酷的自然選擇壓力下,人類逐漸進化出了 “提前分娩” 的策略。從生理指標來看,人類嬰兒的妊娠期若按照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發(fā)育比例來推算,至少需要 21 個月,而實際上人類的平均妊娠期約為 9 個月,這意味著人類嬰兒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 “提前降臨” 到這個世界的。這種 “早產” 雖然讓嬰兒出生時顯得脆弱無助,但卻大大降低了分娩的風險,確保了母嬰的生存概率,是進化過程中為了平衡直立行走和大腦發(fā)育而做出的無奈卻又明智的選擇。
盡管人類嬰兒出生時會發(fā)出響亮的哭聲,在危機四伏的原始環(huán)境中,這似乎會成為吸引捕食者的 “危險信號”,但原始人類早已發(fā)展出一系列應對策略,將這種風險降到最低。
首先,原始人類并非單獨行動,而是形成了緊密的群居社會。群體生活不僅能夠提供更多的勞動力進行狩獵和采集,也為保護嬰兒提供了天然的屏障。當嬰兒啼哭時,群體中的多個成員可以共同警戒,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的危險。
其次,火的使用是原始人類對抗野獸的重要武器。早在約 100 萬年前,人類就已經(jīng)學會了使用火,火不僅能提供溫暖、烤制食物,還能產生光亮和煙霧,對大多數(shù)野生動物具有強大的威懾作用。動物天生對火存在恐懼,嬰兒的哭聲在火的保護下,引來猛獸的概率大大降低。
此外,原始人類已經(jīng)能夠制造和使用簡單的武器,如石器、木矛等。這些工具不僅用于狩獵,也成為了防御野獸的重要手段。當遇到威脅時,群體中的成年個體可以手持武器進行防御,保護嬰兒和整個群體的安全。正是憑借群居生活、火的利用以及武器的制造,原始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嬰兒哭聲可能帶來的危險,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
人類嬰兒的許多行為特征,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生存需求,這些特征作為進化的印記,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例如,很多嬰兒需要在移動的環(huán)境中才能獲得安全感,父母抱著嬰兒輕輕搖晃或拍打時,嬰兒往往會很快安靜下來,而一旦被放下就容易醒來哭鬧。
這種現(xiàn)象很可能與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有關,在原始社會,父母需要背著嬰兒進行狩獵和采集活動,不斷的移動成為了嬰兒熟悉的環(huán)境,移動帶來的節(jié)奏感和身體的接觸成為了安全感的來源,這種本能的需求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社會。
另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嬰兒強大的抓握能力。
當你將手指放在嬰兒的手掌中時,他們會本能地緊緊抓住,這種抓握力甚至可以讓嬰兒短暫地懸掛起來。這種能力同樣與原始生存有關,原始人類的父母在活動時,嬰兒需要緊緊抓住父母的毛發(fā)或衣物,以防止自己掉落。雖然現(xiàn)代嬰兒不再需要通過抓握來固定在父母身上,但這種本能的抓握反射仍然保留下來,成為了人類進化歷史的一個生動見證。
盡管人類嬰兒在出生時顯得脆弱不堪,與動物幼崽相比仿佛是 “未完成的作品”,但這恰恰為人類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空間。動物幼崽雖然出生時就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如食草動物的幼崽出生后不久就能奔跑以躲避天敵,食肉動物的幼崽也能很快學會基本的捕獵技巧,但它們的發(fā)展往往局限于本能,在成長過程中能力的提升相對有限。
而人類嬰兒雖然一開始 “一無所有”,但卻擁有無限的學習和發(fā)展?jié)摿?。在出生后的幾年里,人類嬰兒的大腦會經(jīng)歷飛速的發(fā)育,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互動、學習和模仿,逐漸掌握語言、思維、創(chuàng)造等復雜的能力。這種 “后天學習” 的模式讓人類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文明。
就像一座正在建設的高級酒店,雖然在建設初期看起來只是一堆零散的材料,但一旦建成,其功能和價值是簡陋的 “茅草房”(動物幼崽)所無法比擬的。
人類嬰兒的 “脆弱” 實際上是進化為了換取更大的腦容量和更長的學習期所付出的代價,這種策略讓人類擺脫了本能的束縛,獲得了改造世界的能力。從原始社會的艱難求生到現(xiàn)代文明的高度發(fā)達,人類正是通過這種 “早產” 的方式,為自身的發(fā)展贏得了更多的可能,最終站在了地球生命的智慧巔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