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
《儒家倫理爭議與實踐》
作者:李明書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研究儒家倫理理論與實踐方面的議題。在倫理理論上,以儒家思想和西方義務論、美德論與關懷倫理學等進行比較,藉以解決西方倫理學解釋儒家思想所遺留的理論問題。在實踐上,以儒家思想對于生命倫理議題提出應對的方法。理論方面探討的主題計有中國哲學基本問題的建構、關懷倫理學解釋儒家思想的適用性、儒家角色倫理學的理論意義、儒家的身心觀等;實踐方面以生命倫理相關議題為主,例如儒家是否為性別歧視的思想、儒家家庭倫理觀、儒家動物倫理觀、儒家的教學觀等。
貳
新書目錄
緒論
理論篇
第一章 東方哲學基本問題的厘清與建構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哲學基本問題”的界說與厘清
第三節(jié) 檢視東方哲學基本問題的研究概況與反思
一 以概念作為哲學基本問題
二 將西方哲學基本問題或理論運用到東方哲學的研究
三 將東方哲學專屬的基本問題普遍運用到經(jīng)典研究
第四節(jié) 東方哲學基本問題的建構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二章 《論語》的身心觀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論語》所關懷的世界
第三節(jié) 《論語》以道德修養(yǎng)之道打通生命的出路
第四節(jié) 道德修養(yǎng)之道在心態(tài)方面的引導
第五節(jié) 道德修養(yǎng)之道在身體方面的引導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三章 《論語》的“觀看”思想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觀看”的界說與厘清
第三節(jié) 從觀看導向儒家的修學道路
第四節(jié) 《論語》透過觀看洞察身心的運作
第五節(jié) 《論語》透過觀看洞察時代的變化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孟子》的性善只能是“本善”或“向善”嗎?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孟子說“性善”以及“本善”與“向善”的分立
第三節(jié) 中國港臺新儒家的“性本善”詮釋
一 牟宗三對“性善”的詮釋
二 袁保新對“性善”的詮釋
三 林安梧對“性善”的詮釋
第四節(jié) “性向善”的提出與理論依據(jù)
一 “性”“善”與“向”的界說
二 孟子“人性向善論”的建構
第五節(jié) 對“性善”的重新思考:條件的促成推動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五章 牟宗三的生命倫理學建構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牟宗三的現(xiàn)實關懷
第三節(jié) 牟宗三的圓善與圓教理論
第四節(jié) 生命倫理學的兩種論述路徑
第五節(jié) 從圓善與圓教建構生命倫理學理論
第六節(jié) 小結
應用篇
第六章 消解超越性的價值:儒家角色倫理學的實踐與應用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儒家角色倫理學的理論評估
一 儒家角色倫理學的價值來源
二 消解儒家超越意義的理論問題與批評
三 以關系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文本解讀
第三節(jié) 為儒家角色倫理學辯護的有效性
第四節(jié) 儒家角色倫理學在實踐與應用層面的展開
第五節(jié) 以“孝”作為當代家庭倫理的關系性概念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七章 當代儒學對于性別歧視的討論與回應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論語》與《周易》的性別詮釋
第三節(jié) 當代儒家性別詮釋的論證缺失
第四節(jié) 當代儒學回應性別歧視的倫理實踐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八章 儒家面對性別議題多元化的時代及其回應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以儒家思想支持或反對“同性婚姻”的理論缺失
一 以儒家經(jīng)典為依據(jù)反對同性婚姻的理由評述
二 傳統(tǒng)如何不足以推論出現(xiàn)今如何
三 儒家如何看待人的選擇?
第三節(jié) “婚姻平權”與“同性婚姻”的關系與儒家的觀點
一 “婚姻平權”與“同性婚姻”的關系
二 儒家支持“婚姻平權”的依據(jù)
第四節(jié) 小結
對話篇
第九章 中國生命哲學真理觀的標準——與杜保瑞商榷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中國哲學真理觀的定義與標準
第三節(jié) 中國哲學真理觀的理論選擇與困難
第四節(jié) 中國哲學真理觀的實踐選擇與困難
第五節(jié) 中國哲學真理觀的標準建構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十章 對于李晨陽《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一書的延伸思考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概述
第三節(jié) 文化的價值組合配置
第四節(jié) 李晨陽對儒家“天”的理解與儒家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huán)境哲學觀點之反思
第五節(jié) 以女性主義與關愛倫理學作為儒家性別研究的切入點及其遺留的問題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十一章 儒家示范倫理學的系統(tǒng)性理論價值之反思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以感動與關愛作為道德動力之別
第三節(jié) 規(guī)范、非規(guī)范與示范倫理之別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十二章 女性問題是否應由男性提出?——從《儒道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談起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儒家的性別觀
第三節(jié) 儒家的節(jié)烈觀與性別歧視
第四節(jié) 儒家的性別聲音
第十三章 比較視域下的儒佛哲學研究——敬答王亞娟、張慕良與單虹澤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從王亞娟的提問看生命實踐的細節(jié)
第三節(jié) 張慕良從生命學問的思考轉向儒佛建構理論的語言與方法
第四節(jié) 從單虹澤的觀點申論比較哲學的限度與突破
第五節(jié) 小結
參考文獻
叁
作者介紹
李明書,男,1985年生,中國臺灣新北人,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博士后研究員,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講師,現(xiàn)為浙江大學哲學學院特聘研究員,兼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社會認識論專業(yè)委員會理事、臺灣《鵝湖月刊》常務編委、臺灣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佛教哲學與關懷倫理學,出版《儒家倫理爭議與實踐》《百丈懷?!於ǘU林清規(guī)》《達摩祖師——漢傳禪宗初祖》《論心之所向——〈論語〉與〈雜阿含經(jīng)〉比較研究》等專著,于《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等期刊發(fā)表論文五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一項。
原載:“中國倫理在線”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