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國官方正式官宣:26國領導人確認出席9月3日的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名單中,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名字赫然在列。
消息一出,韓國網友徹底坐不住了。社交平臺上,“李在明把位置讓給了金正恩”“總統(tǒng)去美國了,金正恩卻來中國了”等話題瞬間沖上熱搜。
兩頭沒討好的李在明
這波操作,堪稱“打臉界的天花板”。畢竟,韓國是二戰(zhàn)期間與日本侵略者抗爭的國家之一,而朝鮮半島的分裂也讓兩國關系復雜。李在明沒有親自出席,卻安排國會議長禹元植代表,而金正恩卻以“最高領導人”的身份高調亮相,這種對比,自然讓韓國人感到“被輕視”。
8月23日至24日,他剛結束對美國的訪問,返回首爾后便陷入輿論漩渦。據韓國媒體透露,李在明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爭取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讓步,但最終并未達成預期目標。特朗普那邊,合同沒降一分錢,而國內反對聲卻此起彼伏。
李在明的困境,是韓國外交的縮影。一方面,美國要求韓國在半導體、軍事等領域與中國“脫鉤”,另一方面,韓國經濟又深度依賴中國。
數據顯示,中韓貿易占韓國貿易總額的21%,尤其是半導體、汽車、電池等產業(yè),中國市場至關重要。但李在明若公開“親華”,又會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擊,甚至被扣上“背叛國家安全”的帽子。
于是,李在明選擇了“折中路線”:親自赴美安撫特朗普,派國會議長禹元植代表出席閱兵。這一操作,既照顧了美國的面子,又不至于完全冷落中國。然而,現實卻給他開了個玩笑——朝鮮的金正恩不僅來了,還成了“主角”。
金正恩的出席,堪稱中國九三閱兵的最大亮點。這是他時隔7年再次訪華,也是朝鮮在國際舞臺上的一次高調亮相。朝鮮官方媒體甚至提前放出消息,稱金正恩此行將“深化朝中友誼”,并強調朝鮮“永遠是中朝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
對于韓國來說,金正恩的出現無疑是“雙重打擊”。一方面,朝鮮長期視韓國為“敵對國家”,卻選擇與中國站在一起;另一方面,李在明的缺席讓金正恩的“親華姿態(tài)”更加鮮明。韓國網友的吐槽可謂一針見血:“李在明去美國討價還價,金正恩卻在中國吃香喝辣?!?/p>
鳩山由紀夫
更讓韓國人破防的是,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也出現在受邀名單中。這位曾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承認中日釣魚島主權爭議的政客,頂著日本國內壓力出席閱兵,直接打臉日本首相石破茂。而韓國的“缺席”,與朝鮮的“高調”形成鮮明對比,難免讓人聯想:中朝關系是否已經超越了中韓?
在韓國社交平臺,這場“閱兵門”事件迅速演變成一場全民吐槽大會。有人調侃:“李在明怕是以為自己是‘美日韓鐵三角’的核心,結果發(fā)現連朝鮮都比他更受待見。”也有人直接開麥:“金正恩的專列剛駛向北京,李在明的專機還在華盛頓打轉,這差距,比南北韓還大。”
韓國前總統(tǒng)樸槿惠
更有人翻出歷史舊賬:2015年樸槿惠曾親臨天安門廣場觀禮,當時中韓關系處于“蜜月期”。如今,李在明的“降格出席”與金正恩的“高規(guī)格接待”,被韓國網友解讀為“中國對韓國的外交態(tài)度正在降溫”。
當然,也有理性聲音指出:李在明的決定并非完全“親美”,而是出于現實考量。畢竟,韓國在安全上依賴美國,在經濟上離不開中國,這種“兩頭都不得罪”的策略,或許才是最優(yōu)解。但問題是,現實中的“平衡術”很難讓所有人滿意。
金正恩的出席,顯然不是偶然。從歷史角度看,中朝兩國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有深厚淵源,而近年來,朝鮮在核問題上的強硬態(tài)度也讓中國面臨壓力。此次閱兵,金正恩的高調亮相,既是對中朝友誼的公開示好,也是對美西方“抹黑中朝關系”的有力回擊。
更重要的是,普京也將出席此次閱兵。中俄朝三國領導人的“同框”,可能推動相關合作項目取得進展。尤其是在俄烏沖突持續(xù)、美西方孤立俄羅斯的背景下,中俄朝的“鐵三角”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朝鮮借此機會登上國際舞臺,提升自身影響力的意圖不言而喻。而中國則通過邀請金正恩,向外界傳遞“不干涉內政”的信號,同時也為東北亞局勢注入更多“穩(wěn)定因素”。
韓國深陷“地緣黑洞”
這次閱兵事件,暴露出韓國在中美博弈中的尷尬處境。李在明政府試圖通過“平衡外交”維持局面,但現實卻一次次打破幻想。美國要求韓國在半導體、軍事等領域與中國“脫鉤”,而中國則希望韓國在半島問題上發(fā)揮更大作用?!凹纫忠钡囊螅岉n國疲于奔命。
金與正
更嚴峻的是,朝鮮的態(tài)度越來越強硬。金與正(朝鮮勞動黨第一副委員長)多次批評李在明是“美日韓軍事合作的急先鋒”,并強調朝鮮“永遠是中朝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這種表態(tài),無疑加劇了韓國的“地緣焦慮”。
未來,韓國的外交路線將面臨更艱難的選擇。是徹底倒向美國,還是尋求與中國合作? 李在明的“折中路線”能否奏效,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東北亞的格局正在加速變化,而韓國的每一步都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
這場閱兵,表面是紀念抗戰(zhàn)勝利,實則是一場大國博弈的縮影。26國領導人的出席名單,本身就是一張“外交成績單”。金正恩的高調亮相,日本前首相的“破冰之旅”,以及韓國的“降格操作”,都在傳遞各自的立場。
對于中國來說,這場閱兵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更是對國際社會的一次“宣示”:新興力量正在崛起,傳統(tǒng)西方聯盟的影響力正在減弱。而朝鮮的“站隊”,則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在東北亞的主導地位。
韓國的缺席,則暴露了其在中美之間的“夾縫求生”困境。一邊是美國的安全承諾,一邊是中國的經濟命脈,韓國的每一步都需謹慎。但現實是,沒有完美的平衡,只有不斷調整的權衡。
隨著9月3日的臨近,這場閱兵的“外交風暴”將持續(xù)發(fā)酵。APEC峰會即將在韓國舉行,屆時中美元首的會晤將成為焦點。李在明能否借此機會修復中韓關系,仍是未知數。
而朝鮮與中國的合作,是否會進一步加深,也將成為東北亞局勢的關鍵變量。如果中俄朝的“鐵三角”成形,韓國的外交空間將進一步壓縮。屆時,李在明的“平衡術”能否繼續(xù)維持,恐怕是個大問題。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這場“閱兵門”事件或許只是社交媒體上的熱議話題。但對于韓國政壇來說,這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在大國博弈的時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李在明的“鋼絲上的平衡術”,能否走穩(wěn),還得看接下來的每一步。
一場閱兵,牽動多方神經。李在明的“缺席”與金正恩的“出席”,不僅是一次外交較量,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東北亞的復雜格局。韓國的“破防”,或許只是開始,而未來的棋局,才剛剛拉開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