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支教回歸本真
作者 | 關育兵
一些教師將支教視為職位晉升的跳板、待遇提高的捷徑,過度關注政策傾斜帶來的實際利益,甚至將待遇保障作為是否參與支教的唯一標準。這種功利化傾向消解了支教的精神內核,還可能讓這項旨在促進教育公平的善舉偏離初衷。
支教異化為利益交換固然有個體價值選擇的因素,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政策執(zhí)行中的失衡。部分地區(qū)將支教與職稱評聘硬性掛鉤,卻缺乏對支教質量的實質性考核;強調物質激勵的吸引力,卻忽視對教育情懷的喚醒與呵護。當去鄉(xiāng)村支教的核心驅動力從“想為孩子做點事”變成“能為自己謀點利”時,支教自然容易淪為一種形式。曾有鄉(xiāng)村教師反映,一些支教者到支教學校后“只打卡不授課”“只備課不交流”,學期結束時拿著蓋章的證明返程。這種走過場式支教不僅浪費了教育資源,還可能讓鄉(xiāng)村孩子對外來的幫助產生失望。
讓支教回歸本真,先要用精準的制度設計筑牢底線。當前不少支教政策的問題在于重入口激勵、輕過程管理、缺出口評估。部分地區(qū)為吸引教師參與,開出支教一年優(yōu)先評職稱的優(yōu)厚條件,卻沒有明確支教者的責任清單——是需要完成規(guī)定課時,還是要帶出一批優(yōu)秀教師?是要參與課程研發(fā),還是要幫助建立教學管理制度?模糊的考核標準必然導致“搭便車”現(xiàn)象的滋生。因此,必須建立“量化+質性”的雙重評價體系,既考核支教者的授課時長、教研成果等硬性指標,也評估其與當?shù)貛熒幕淤|量、對學校發(fā)展的實際貢獻。讓“混經歷”的人得不到實惠,讓“真干事”的人得到認可,才能遏制功利化傾向。
讓支教回歸本真,制度設計要避免“一刀切”的簡單思維。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需求千差萬別,有的缺英語教師,有的缺音體美專職教師,有的急需教學管理經驗。如果僅僅以“是否去了鄉(xiāng)村”作為職稱加分的依據(jù),而不考慮“去了之后做了什么”,難免出現(xiàn)供需錯配。對此,可以借鑒一些地方的“菜單式支教”經驗:由鄉(xiāng)村學校列出需求清單,支教者根據(jù)自身專長“接單”,教育部門則依據(jù)匹配度和完成質量進行考核。這種按需派遣、按質評價的模式,既能讓支教資源用在刀刃上,也能讓真正愿意付出的教師獲得認可。
讓支教回歸本真,更需要用深刻的價值引領激活初心。支教的本質是一場精神的相遇——城市教師帶著先進理念走進鄉(xiāng)村,鄉(xiāng)村孩子用純真眼神喚醒教育者的初心,這種雙向滋養(yǎng)才是支教最珍貴的價值。但現(xiàn)實中,一些學校和教育部門將支教宣傳的重點放在待遇保障上,鮮少講述支教者與鄉(xiāng)村孩子之間的溫暖故事,對那些扎根鄉(xiāng)村數(shù)十年的教師的宣傳也不夠。當政策的話語體系中“奉獻”的分量讓位于“回報”,當培訓會上“如何利用支教評職稱”的討論蓋過“如何教好鄉(xiāng)村孩子”的交流,教育情懷的生長自然會失去土壤。
重塑支教的精神內核,需要搭建更多展現(xiàn)“支教價值”的平臺。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紀錄片、短視頻等形式,真實記錄支教者與鄉(xiāng)村孩子的成長故事;在教師培訓中增設“鄉(xiāng)村教育現(xiàn)狀”板塊,讓城市教師直觀感受鄉(xiāng)村教育的困境;建立“支教者分享會”制度,讓那些真正深入鄉(xiāng)村、做出實績的教師獲得榮譽與尊重。當?shù)洁l(xiāng)村支教被重新定義為有意義的經歷而非必須完成的任務,會吸引更多教師因為認同而參與,而非因利益而將就。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支教的價值從來不在于去過多少地方,而在于促進了多少改變;不在于獲得多少榮譽,而在于溫暖了多少心靈。讓政策保障托舉情懷,讓教育初心戰(zhàn)勝功利心,才能讓每一次支教都成為照亮鄉(xiāng)村教育的星光,讓這項跨越山海的事業(yè)行穩(wěn)致遠。
作者單位系山西省澤州縣大陽學區(qū)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fā)】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