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何曾相似,朱棣兒孫又上演“靖難之變”劇情,結(jié)局卻是相反的。
話說漢王朱高煦,即明成祖朱棣的次子,這位曾叱咤風(fēng)云追隨著父親搶得江山的功臣兒子,一直對大明朝的皇位虎視眈眈垂涎欲滴。
其實,朱高煦也是有機會上位的。在朱棣剛剛登上皇位之初,對身體過于肥胖且有腿疾的皇長子朱高熾頗為不滿,有意立皇二子——在靖難之役中立了大功的朱高煦為太子,但在與大臣討論重立太子之事時,大學(xué)士解縉的一句“好圣孫”讓朱棣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主意。原來,朱高熾有一個特別聰明和招人喜歡的兒子朱瞻基。當(dāng)朱棣想到自己喜愛的長孫若能順利登上皇位,以他的聰明才智,那么足可以保證大明朝三代的繁榮昌盛了。最終,朱棣放棄了再立太子的想法,并就此確定朱高熾為下一任的皇位接班人。
朱高煦知道后,想死的心都有,但也著實無奈,只因自己不是滴長子,能力強又有什么用呢?只能默默打起自己的小算盤等待著時機。
再說朱瞻基,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朱棣之孫。
出生于1398年,那時候朱棣還只是燕王。有一天,朱棣夢到父親朱元璋送給他一塊大圭,上面刻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的字樣。接著醒來后的朱棣馬上又聽到了另一個好消息:長子朱高熾喜得貴子!朱棣將長孫的誕生與夢境相與聯(lián)系起來,認為此孫的出生是祥瑞的征兆,于是對這個孫子特別的喜愛,打小便將其帶在身邊加以培養(yǎng)。朱瞻基也很爭氣,天資聰穎且喜愛讀書,經(jīng)常陪著爺爺訪查民間疾苦,或騎上戰(zhàn)馬跟隨北征蒙古,親歷體驗真刀真槍的戰(zhàn)場廝殺??梢姡煺盎m然生長于富貴,卻和在深宮中長大的皇帝們有著天壤之別,他從小就被培養(yǎng)出了近乎本能的軍事才能和視民如子的家國情懷。
當(dāng)叔叔的朱高煦忌憚這個聰明侄子從朱瞻基小時候就開始了,有一次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一起去明孝陵祭奠。朱瞻基跟著父親一同隨行,朱高熾由于自身有腿疾,再加上又是十足大胖子,行走起來特不方便,常需要兩個太監(jiān)給攙扶著。朱高煦看見后借機故意羞辱太子,開口便說:“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碧又旄邿肼犃诉@句譏諷的話,并沒有什么表示。這時突然聽到朱瞻基朗聲接話說:“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瞻基和朱高煦的對話,與“螳螂撲蟬,黃雀在后”的成語是很符合的。朱高煦沒想到這個小小朱瞻基如此機警厲害,瞬間臉色通紅,從此再也不敢嘲笑自己大哥了。
1425年夏,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繼位。當(dāng)漢王朱高煦知道后,認為機會來了,并打算在半路上設(shè)伏截殺朱瞻基,但由于行動太過于倉猝,截殺計劃以失敗告終。不久,朱瞻基順利繼位,是為明宣宗。
朱瞻基繼位之后,以仁施政,不計前嫌,并在生活福利上對他的二叔朱高煦特別高的照顧,但凡是朱高煦所提出的請求,朱瞻基都一律照辦。如此這番,朱高煦卻認為朱瞻基軟弱可欺,懼怕自己。漸漸地,朱高煦變得更加驕橫跋扈、狂妄無比。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終于起兵造反。朱瞻基知道后也不禁感嘆道:"漢王果然謀反了!"誠然可見,這事情都是在他預(yù)料之中。于是他當(dāng)即派陽武侯薛祿率軍前去討伐,大學(xué)士楊榮卻力勸宣宗御駕親征。武將張輔也上奏道:"請給臣二萬兵馬,擒拿朱高煦獻與陛下。" 朱瞻基鄭重回答:"你確實可以平定叛亂,但我這才剛剛繼位,也許還有很多心懷二意的小人,若現(xiàn)在不親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之心!"不得不說,明宣宗的確是一個智商高看得也遠的一代明君。
再說朱高煦起初聽到薛祿率軍前來,非常的高興,認為很容易對付,緊接著又得知是侄子自己御駕親征,這才害怕起來。后來,宣宗致信給朱高煦說:"張敖失國,始于貫高,淮南被殺,成于伍被?,F(xiàn)在大軍壓境,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不變,不然的話,一開戰(zhàn)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當(dāng)成奇貨綁了獻于朕,到那時,你后悔也是來不及了的。"
這時,城內(nèi)叛軍都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大驚失色,于是暗中派人到行營面見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許。當(dāng)天晚上,朱高煦把兵器與通謀書信全部燒毀。第二天,宣宗移駐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勸阻,只得假意回到漢王府,暗中又從小路出城投降。
最終,叛亂不到一個月便被朱瞻基兵不血刃地平定下來。返回北京后,宣宗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guān)押在皇城西安門內(nèi),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余人,發(fā)配到邊遠地區(qū)的計七百二十人。
后來,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伸腿故意絆倒。宣宗很生氣,立馬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蓋住,誰知朱高煦勇武有力,竟然將大缸頂起。于是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就這樣活活把朱高煦炙死在銅缸之中。以免留有后患,朱高煦的幾個兒子最后也全都被處死了。再后來,朱瞻基又不動聲色的收繳了小叔朱高燧的手上兵權(quán),自明初以來困擾朝廷的藩王問題,徹底地被朱瞻基給解決掉了。
至此,子侄撕殺奪位的劇情已然告一段落。
相比建文帝朱允炆的優(yōu)柔寡斷,最終導(dǎo)致靖難之變朱棣奪位,這位聰明而富有膽略的朱瞻基以一種最為簡單、高效的方式平定了這次叛亂,并沒有讓上輩人的悲劇給再次重演,不愧是一代智勇雙全的明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