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市場其實可以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來形容,一些高景氣度股票已經(jīng)漲了10倍,而另一些傳統(tǒng)行業(yè)的股票紋絲不動,甚至還在下跌,這就導致基金管理人的業(yè)績出現(xiàn)了巨大的分化:
以公募為例,年內(nèi)業(yè)績最好的那批基金凈值已經(jīng)翻倍(重倉了創(chuàng)新藥、機器人、CPO等),而一些價值風格基金經(jīng)理甚至還在虧錢。
兩種風格的擁躉爭得不可開交:
今年掙到錢的投資人認為,牛市正是掙錢的好時候,如果牛市不掙錢,浪費了大好時光,是對投資者不負責任。
今年沒掙到錢的投資人認為,牛市掙錢固然容易,但是最后虧錢也容易,要守住那些看得懂的有價值的股票,即便短期不掙錢。
我在以前的推文中介紹過兩種風格的差異(見《》):成長風格本質(zhì)上是掙估值擴張的錢,拿的是賠率型資產(chǎn);價值風格本質(zhì)上掙估值修復的錢,買的是勝率型資產(chǎn)。從上行空間上來講,成長風格的想象力更大,但是從安全邊際上而言,價值風格潛在回撤更小。
作為個人投資者,如果你看懂了上面的爭論,投資基本上算是入門了。那么直覺告訴你,應該選價值風格對不對?
現(xiàn)實是,市場上成長風格的基金經(jīng)理數(shù)量往往是低估值價值風格基金經(jīng)理的十倍以上。歷史上一年翻倍的基金經(jīng)理有很多,而提起價值風格,大家首先想起的還是曹名長和鮑無可。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放在五年前,這兩位在公募里還不算頂流,市場彼時在質(zhì)疑曹名長,說他老了,無法復制新華基金時代的輝煌,而鮑無可在群星閃耀的景順長城里壓根無人提起。
哪怕是價值風格最風光的23年、24年,市場的深度價值風格基金經(jīng)理規(guī)模也遠不及20年那些質(zhì)量風格/成長風格大佬。
大凱文總說過,財富管理本質(zhì)上是一個風偏的生意。
即便你拉出數(shù)據(jù)苦口婆心告訴客戶價值風格長期收益更高,但其實大部分客戶還是喜歡彈性。
本質(zhì)上是客戶的資金久期是有限的,沒有長期的負債端資金去匹配價值風格。
以前我也苦口婆心勸大家要資產(chǎn)配置,后面想明白了,有一次和一位剛畢業(yè)不久的同事聊天,她從事的是集團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工作,對基金或者股票根本沒有興趣,直接去炒幣了。她有句名言:我的工資一刻也不能放在銀行卡里面,每一分錢都要虧出去。
當然我不建議大家這樣,攢錢不易,人家指定是家底比較厚,才敢這么浪。
現(xiàn)實就是,當你沒什么錢的時候,就容易變成極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搏一搏單車變摩托,我們大學時候拿生活費炒股,玩的就是漲停板敢死隊。而當你的錢越來越多的時候,就要考慮資產(chǎn)配置,你擁有了真正的長期不用的錢,就要做長期投資,降低風險偏好,降低收益預期。一個有100萬資金的客戶可能會要求8%的預期收益率,但一個1億資金的客戶,有些人連長期預期年化5%收益率的產(chǎn)品都要思考下是不是波動率太大。
比如最近遇到一個A9的私行客戶,她的訴求很明確,有一筆錢到期,就要一個收益率比銀行存款略高的產(chǎn)品,太高的不要(估計是踩過坑),穩(wěn)一點就好——當然反映出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低風險偏高資金開始向波動要收益,未來超低波策略固收+必將有機會擴張規(guī)模。
把話題拉回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投資兩類風格?投資是選邊站嗎?教育客戶要長期,就是pua客戶嗎?有些管理人故意用話術(shù)pua客戶怎么辦?賺價值回歸的錢就比賺估值擴張的錢更加高貴嗎?
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均衡。
有一次和提云濤請教這個問題,你如何十年如一日做出穩(wěn)定的超額的?
他說很簡單,第一是均衡略偏價值,第二是控制風險敞口和偏離度。
他在管公募產(chǎn)品的時候,單一行業(yè)偏離度不超過1個百分點,整合組合偏離度不超過6個百分點,回溯過去10年的基本面因子,最后做出來一個年年跑贏大盤的組合。
當然也有人認為均衡沒有意義,尤其是深度價值風格基金經(jīng)理,有的基金經(jīng)理認為均衡抵抗不了大盤的下行貝塔,所以必須把倉位集中在1~3個性價比較高的行業(yè),才能抵抗貝塔的侵蝕。不過,這么干也有翻車的,這里不展開了。
從實證上來看,我投資的兩個權(quán)益投顧組合,一個均衡偏價值,一個均衡偏成長,雖然后者業(yè)績不如前者,前者的回撤幾乎只有后者的一半,但跟投數(shù)量上看,波動大的后者反而更多。
所以很多時候,投資行為要匹配負債端,你教育不了投資者,但可以篩選合適的負債端。
很多基金經(jīng)理之所以被人詬病“PUA客戶”,本質(zhì)上是負債端的管理能力太弱。
你說堅持三年五年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但很多客戶的投資久期只有半年到一年。三年不掙錢,五年不掙錢,客戶的意見肯定很大。
到底是成長還是價值,我覺得徐彥看得很開,他中報的內(nèi)容,完全在大氣層:
請注意,成長還是價值,這兩者賺錢并沒有高下之分,如果價值風格的人認為成長風格賺的都估值泡沫,自己的賺錢手段更加高貴,那也是著了相了。
朱紅裕也曾經(jīng)說過這個問題:
成長跟價值之間本身就比較模糊,從來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通常意義上,價值股更多價值可能來自于歷史或者靜態(tài)價值,成長股更多價值是來自于未來的價值,成長股可能更多看的是現(xiàn)有資產(chǎn)或者未來投入的資本開支未來能創(chuàng)造自由現(xiàn)金流的能力。很難給一個特別明顯的界線,所以我個人買股票不會只買價值股或者只買成長股,沒有做這樣的區(qū)分。
我們不要把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作為投資原則,什么叫似是而非的東西?價值跟成長也是似是而非的原則,什么叫價值,什么叫成長?大盤和小盤也不是原則,什么是原則?真正的原則是貴和便宜、好和壞,價值和成長是原則嗎?大盤和小盤是原則嗎?港股和A股是原則嗎?根本不是原則。
不要拿似是而非的東西作為投資的約束條件,說我一定要買大盤股,我一定要買小盤股,我一定要買價值股,我一定要買成長股,我一定要買A股,我一定要買港股,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原則,似是而非的原則得出的投資風格和判斷長期都會害了你,會把你限制在很多條條框框里。這個世界只有好公司、爛公司,只有好行業(yè)、爛行業(yè),只有貴和便宜,就這么簡單。
不過,按照歷史規(guī)律,當價值風格基金經(jīng)理被罵得最慘的時候,他們即將咸魚翻身的時刻就快到了。我們也許可以重新看到2021年1月的風格切換。
國內(nèi)很多投資者都言必稱巴菲特,但我建議大家多看看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說,你必須是一個不可知論者,投資不要有那么多預設(shè)和偏見,不要篤定某件事情一定會發(fā)生,市場是混沌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沒有因果關(guān)系。
(注:本文提到的基金經(jīng)理大部分已離職或退休,不作為投資依據(j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