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10月9日突然向中國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國航空公司在48小時內(即10月11日前)回應是否繼續(xù)飛越俄羅斯領空,否則將實施"禁飛令"。
從事件本身來看,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禁令表面上是為"維護航空業(yè)公平競爭"。美國交通部聲稱,中國航空公司使用俄羅斯領空執(zhí)飛中美航線,使美國航空公司處于"不公平競爭"地位。數據顯示,繞行俄羅斯領空后,紐約-上海等航線航程將延長1.5至2小時,燃油成本增加10%-20%。美國航空協(xié)會統(tǒng)計,因無法使用俄領空,美航司每年損失高達20億美元市場份額。這種"不對稱優(yōu)勢"確實存在,但問題的根源在于美國自身政策——2022年美俄沖突后,美國對俄羅斯實施領空禁令,導致美航司被迫繞飛北極,而中俄航權保持正常,形成現狀。
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郭嘉昆在10月1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美方對中國航空公司運營施加限制,不利于兩國人員往來。"這一表態(tài)既保持了外交克制,也暗含對美方單邊主義做法的批評。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并未直接承諾遵守美方"命令",而是建議"具體問題向主管部門詢問",為后續(xù)談判留有余地。
雖然目前俄官方尚未就此事直接表態(tài),但歷史經驗表明,領空問題往往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2022年美俄領空爭端中,俄羅斯曾以禁止美航司飛越作為反制措施。此次事件中,俄羅斯可能采取觀望態(tài)度,視中美博弈結果決定是否調整航權政策。有分析認為,若美方執(zhí)意實施禁令,俄方可能進一步開放領空給中國航司,作為對美施壓的回應。
就在禁令出臺前一天,中國商務部剛宣布對美國部分無人機技術企業(yè)實施制裁,并收緊稀土加工技術出口管制。不到24小時,美方就拋出航空禁令,被觀察人士視為"報復性反應"。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正值美國大選年,特朗普政府面臨國內油價高企、機票價格上漲的輿論壓力,需要尋找"替罪羊"轉移矛盾。中國航司成為最方便的靶子,禁令實質是選舉政治的工具。
從歷史維度看,中美在領空問題上的摩擦早有先例。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中,美軍EP-3偵察機非法進入中國領空,與中國戰(zhàn)機相撞,導致飛行員王偉犧牲。那次危機最終以美方道歉信六易其稿告終。如今特朗普政府再次在領空問題上發(fā)難,延續(xù)了美國對華施壓的一貫策略,但手段更加直接粗暴——不僅設定48小時的最后期限,還以"命令"口吻要求中方服從,這種單邊主義做法在國際航空史上實屬罕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