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重看《穿普拉達的女王》,才發(fā)現(xiàn)沒有主角光環(huán)的艾米麗,最讓打工人共情。
“艾米麗真的是職場卷王,
現(xiàn)代打工人的真實寫照?!?/p>
“以前向往成為安迪,
現(xiàn)在覺得能成為艾米麗就很好了…”
“在時尚行業(yè)工作過的人,
都能理解艾米麗。”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最近幾年,大家看待劇中角色的態(tài)度慢慢變了,不再喜歡或向往那些自帶光環(huán)的主角,反而對不怎么起眼、或被視作“反派”的小人物念念不忘,甚至于更能共情這些配角。為什么?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這些會抱怨、會崩潰但仍默默努力的角色,看起來更有“活人感”吧。
難怪不少時尚圈同行談到艾米麗時,都發(fā)出一致感嘆:“再看艾米麗,好像在照鏡子?!?/p>
關(guān)于艾米麗,網(wǎng)上有條有趣的評價:“艾米麗有種職場里活人微死又不敢死的茍延殘喘感?!?/p>
也對,相比開了外掛的安迪——從不懂時尚、手足無措的職場萌新,一路“逆襲”成了時髦自信又頗受領導賞識的第一助理,這大概是許多尚未進入職場或初入職場的打工人都會向往的吧?
反觀艾米麗,她在安迪入職時已經(jīng)晉升,同時深諳職場規(guī)則,與同事、客戶關(guān)系良好。按理說,她應該是最有松弛感的吧?可偏偏,面對受人敬重的主編和摯愛的時尚事業(yè),她戰(zhàn)戰(zhàn)兢兢;面對新人安迪,她雖認真教導,卻又忍不住mean mean地吐槽……因而很容易被觀眾歸入“反派”、“難搞”那一類。
事實上,艾米麗對工作不僅敬業(yè)還十分專業(yè)。只不過因為長期處在高強度且沒那么“接地氣”的時尚生態(tài)中,所以無法理解“局外人”安迪的突然出現(xiàn);但作為米蘭達的第一助理,她需要對結(jié)果負責,所以盡管不理解,仍然會認真教導新人。
同時她深信,時尚圈是個看專業(yè)、看資歷、看努力的地方。所以即便之后因生病出錯被降職,又丟了去巴黎的機會,艾米麗雖然崩潰,卻也沒有真的嫉恨安迪。
真正讓她無法接受的,是她拼上尊嚴、健康和心血才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機會,被米蘭達隨便一句話就派給了覺得時尚沒意義的安迪!
這讓她一直以來堅信規(guī)則公平性的信仰崩塌了,卻毫無辦法。她在醫(yī)院病床上抱怨、吐槽、崩潰大哭,但又不得不整理好情緒,拄著拐杖準點出現(xiàn)在辦公室。
但恰恰是這種“微死又不敢死”的無奈,讓艾米麗顯得那么鮮活和真實。也讓越來越多人不自覺代入:看艾米麗,就像在看自己。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艾米麗到底為什么這么“卷”,就不能像安迪那樣瀟灑離開嗎?
要講清這個問題,可以先反過來提問:安迪為什么可以那么瀟灑?
一方面,因為這份工作本就不是她的理想,只將它當做獲得漂亮履歷、從而進入記者行業(yè)的跳板;另一方面,安迪不愛時尚,無法共情艾米麗談及高定禮服、巴黎時裝周時那種眼睛發(fā)光、發(fā)自肺腑的情感。
出版過《社會動物》的美國作家戴維·布魯克斯,曾在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專欄文章里講道:“當我們在平淡心態(tài)下工作時,會使用成本效益進行分析……當涉及到我們真正關(guān)心的事情——職業(yè)、家庭、身份,以及任何賦予我們生活意義的東西——遵循的是不同的邏輯,即充滿激情的渴望和痛苦地努力的邏輯?!?/p>
也就是說,如果你對工作無感,很自然就會從“值不值得”的角度進行考量。這也符合許多當代打工人的心理,因為不愛,去工作只是為了獲得報酬,又何必那么賣力呢?
但如果你真心熱愛這項工作,那么大概率不會計較一時得失,甚至自愿選擇吃苦,也想在這一行有更好的發(fā)展。
這也是為什么艾米麗在面對高強度工作或面臨精神崩潰時,不會像安迪那樣甩手離開,反而通過“自我洗腦”來麻痹自己。
當然,艾米麗對自己的工作也有明確的目標。她并非被動地被推到這個位置,而是付出大量心力才獲得的這個職位。
畢竟,要成為知名雜志主編的首席助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份工作的內(nèi)容也不光是跑腿、買咖啡、接電話……從影片開頭兩人的對話就可以知道,艾米麗升任一助后,主要負責米蘭達的行程安排、會議和財務,相當于全方位參與到主編的核心工作;日常接觸的,也都是行業(yè)內(nèi)的重要人物,這無疑對她拓展人脈以及日后的晉升有著不小的助力。
所以說,艾米麗可不是什么“小助理”,而是“高級打工人”!
如果照著這個思路,艾米麗之后極有可能從一助升到雜志的其他高位——就像前任一助那樣;或是跳槽到奢侈品牌或公關(guān)公司,出任不錯的職務——第一部中,米蘭達左膀右臂之一的Nigel就曾得到過這樣的許諾。
而據(jù)外媒猜測,艾米麗在第二部將以某奢侈品牌高管的身份回歸,成了《Runway》雜志的甲方。
根據(jù)《穿普拉達的女王2》片場路透,艾米麗扮演者Emily Blunt現(xiàn)場所穿戴的時裝及配飾大多出自Dior,因而也有了Dior高管的猜測
這時再回過頭看艾米麗的“卷”,是不是覺得還挺有意義的,也理解了網(wǎng)友的那句:“能成為艾米麗就很好了…”何止是好,艾米麗可太厲害了!
放到現(xiàn)實中,像艾米麗這樣有熱愛、愿意吃苦并且成功上位的案例,其實并不多。大多數(shù)人共情的,也只是她在打拼過程中“微死又不敢死”的狀態(tài)。
加上社會動蕩與經(jīng)濟長期不穩(wěn)定所帶來的消極情緒,“躺平文化”成了當下的主流。人們厭倦上班,所以一面共情艾米麗,一面又羨慕安迪。后者那種“不滿意就辭職”的態(tài)度,在年輕人中尤其常見。
但有必要指出的是,你討厭上班,或許并不代表你不喜歡工作。
竇文濤主持的談話節(jié)目《圓桌派》,就曾針對“今天的年輕人不想上班怎么破”話題展開過討論,嘉賓之一的陳丹青直接點明:“我不想工作和我不想上班,是兩個概念?!?/p>
很多時候,我們討厭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機械又無意義的上班機制。比如大家經(jīng)常遇到的:明明早就完成了工作,卻不好意思按時打卡下班;即便沒什么重要項目,也規(guī)定必須向領導匯報,等等。
年輕人上班無法獲得成就感,又不得不應付難搞的領導,維系不必要的社交關(guān)系,很難不讓人感到厭煩。假如薪酬上還得不到合理的回報,那么就如戴維·布魯克斯所說,他們就會從“成本效益”角度進行分析,覺得“不值得”,從而更加厭惡上班,不如選擇“躺平”。
商業(yè)思想家丹尼爾·平克也認為,做事(上班)必須要有動機,如果沒有動機,行動就顯得盲目沖動,只能維持三分鐘的熱度。
他在其管理學著作《驅(qū)動力》中,將這種“動機”分為三個層次:包括生物沖動、外在驅(qū)動和內(nèi)在驅(qū)動。
前兩個“驅(qū)動”,都屬于“不得不”的范疇。例如不上班就沒有飯吃;領導要求我這么做(才能獲得獎勵、避免懲罰),所以我不得不這么做。而只有第三層的“內(nèi)在驅(qū)動”,對行為的影響最為深遠,也是一個人能成功的關(guān)鍵。
仍然用艾米麗的故事來舉例。她顯然是擁有內(nèi)在驅(qū)動的,可我們好奇的是,她的驅(qū)動力從何而來?
除了真心熱愛時尚這一項——把時尚當做工作、事業(yè)(而不止是“上班”)來拼搏,這也是主要原因,另外,還有看似外在、卻能提升內(nèi)在驅(qū)動的兩點:
一是主編米蘭達的賞識。盡管影片中米蘭達總給人苛待下屬的印象,但這不意味著她不會給他們機會。艾米麗、Nigel這些“老人”愿意忠心于她,顯然都曾受過或者親眼見證過米蘭達提攜下屬。
二是時尚圈的及時回饋。對于艾米麗來說,能跟全世界最時髦的人同場看秀,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發(fā)布的奢華時裝,有機會跟自己崇拜的主編、設計師一起工作……都能讓她獲得極大的自我滿足感。
所以,無論是外在的提攜,還是自己的熱愛得到認同,都能化作內(nèi)在的驅(qū)動,促使艾米麗不斷堅持下去。
尼采曾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p>
但現(xiàn)實生活是,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給你認真思考,也沒有那么多機會讓你試錯。所以當你看清本質(zhì),也明白了安迪的故事終究只是“爽文”,但至少,艾米麗的崩潰過后重新振作的態(tài)度,能給到你一點共鳴,讓你獲得一點“再努力一下”的動力。
最后,再跟我們一起再默念幾遍艾米麗的名句吧:
I love my job,I love my job……
編輯:Tristan
設計:小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