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體育文化的繁榮之地
讓我們一同走進(jìn)這座城市的體育世界
聊聊那些與上海息息相關(guān)的體育閑話
9月6日至11日
十五運會群眾比賽圍棋項目預(yù)賽
在上海奉賢舉行
來自全國的業(yè)余圍棋高手
齊聚申城
展開五個組別的對弈
說起圍棋
來自上海的高手頻出
劉棣懷、陳祖德、常昊……
第三十五期
阿拉聊聊圍棋的那些事
我第一次下圍棋還是在農(nóng)場時,沒有棋盤便自力更生,找塊鐵板橫豎各刻19道平行線,再涂上防銹漆。當(dāng)時棋子也缺,下到最后要“借用”已下的棋子。之后買過兩次圍棋,第一次是微型的,棋小裝方盒;第二次買的棋子大,裝白布袋里。
據(jù)說最初的棋盤有縱橫線11或13道,后來也有15和17道,到了隋朝19道一統(tǒng)天下。1974年,山東省鄒城市郭里鎮(zhèn)獨山村西晉劉寶墓出土圍棋子272枚,為國內(nèi)發(fā)現(xiàn)最早的圍棋實物。
西晉劉寶墓出土的圍棋棋子
在農(nóng)場一度下棋上癮,上海人稱之有“念頭”,連午休都下。下棋只曉得圍子吃子,有“吃瓜群眾”笑我們亂下,奉送一句下棋圭臬:“金角銀邊草肚皮”。后來就不打全場,只下五子棋,沖三活四,簡單又快樂。
喜歡圍棋的上海人
上海圍棋高手頻出。小時候只知陳祖德,不知之前的“大王”是第一屆全運會男子冠軍、中國圍棋協(xié)會首屆副主席劉棣懷。1940年,他與棋友創(chuàng)立中國圍棋總會,那個年代以他為四段標(biāo)準(zhǔn)。他與顧水如、魏海鴻、陳藻藩并稱“上海棋界四家”,與北京過惕生并稱“南劉北過”。說來,過惕生也算半個上海人。他19歲移居上海,后赴北京,26歲返滬與人創(chuàng)立上海弈社,3年后回京??箲?zhàn)勝利后回上海,到解放后遷首都。
劉棣懷與過惕生并稱“南劉北過”
1964年,我國首批圍棋段位棋手誕生:國家體委頒布《中國圍棋棋手段位制條例(草案)》,授43名棋手初段至五段。在最高的4名五段中,上海占3/4,為劉棣懷、吳淞笙、陳祖德。四段13人中有上海4人(趙之華、趙之云、王幼宸、魏海鴻),三段10人中有上海3人(朱福元、孫步田、殷鑫培)。到1982年誕生圍棋首批高段位,有10人獲五段以上高段位,九段3人中上海占2席(陳祖德、吳淞笙),八段2人中上海1人(華以剛),上海優(yōu)勢依然。1984年,陳祖德的《超越自我》發(fā)表《當(dāng)代》,上海棋手更令人刮目相看。
陳祖德《超越自我》
1996年,我的通訊錄里出現(xiàn)了圍棋人。在京有天壇東路80號中國棋院圍棋隊常昊、吳玉林、華偉榮,常昊還留了他在上海茅臺路的家庭地址。
1986年,聶衛(wèi)平與常昊對弈
上海的圍棋人離我供職的上海電視臺不遠(yuǎn):邱鑫在隔壁南京西路591弄4號上海棋院圍棋隊;《新民圍棋》曹志林在延安中路839號,展覽中心對過。曹志林講棋生動有趣,還知不少棋壇軼事八卦。那時,不少棋賽在錦江飯店北樓舉行,對面蘭心劇場坐棋迷,臺上掛大棋盤講棋。
2022年,聶衛(wèi)平與常昊對弈
一位同事?lián)f是業(yè)余六段,一起打過6人“大怪路子”。我發(fā)現(xiàn)他對出過的牌記得一清二楚,他說是常下圍棋帶來的副產(chǎn)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