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抽空去了一趟山東博物館,就想看看傳說中呆萌的“亞醜鉞”,結果下面的標簽明晃晃寫著“復制品”三個大字,估計是出自某個仿古作坊。
滿懷期待變成一盆冷水,感覺這一趟“太虧”了!
想必大家也有同樣的疑問:為什么博物館里常常擺著“假貨”?真品到底去哪兒了?
復制品
其實,你可以看看全國各大博物館,都會有這一種現象。尤其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那可真是“常態(tài)”了。
不過也是有限制的,比如北京和天津,就有明文規(guī)定:仿制品不能超過全部展品的10%。
也就是說,你每看十件展品,里面可能就有一件是復制品。
至于真品當然不會“消失”,它們都有重要的作用。
“馬踏飛燕”正面
最常見的一個原因,是文物也需要“休息”。就像人不能天天上班一樣,有些寶貝也不能一直展出。
比如甘肅博物館的銅奔馬,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馬踏飛燕”,每年只有五月到十月這半年時間才出來見客,其他時間都在庫房里“休養(yǎng)生息”。
畢竟人家是2000多歲的老人家了,總不能天天站崗吧。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文物被“借調”了。這個詞聽起來挺正式,其實通俗說就是出差。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展覽
比如某省要辦個大型文化展,需要向其他博物館借點鎮(zhèn)館之寶來撐場面。這時候,真品就得打包上路,而原來的展位上就得放個復制品來臨時頂班。
有些“頂級網紅”級別的文物,可都是大忙人,一年到頭四處跑。比如《清明上河圖》,真跡可不是隨便就能見的。哪怕是明代仇英版,也有一堆人搶著要看。
所以它們一旦出門“巡演”,博物館原址總不能空著吧(也有這種情況),只能臨時湊個數了。你要是不巧趕這時候去,那就只能看高清打印版了。
更有些文物,被借出去之后,就像嫁出去的女兒,好久都回不來。
后母戊鼎 現藏國家博物館
比如國家博物館,因為級別很高,參觀的中外游客太多,所以只好委屈一些地方博物館,很多大名頭國寶都“借”過來了。
河南的后母戊鼎、婦好鸮尊;湖北的大銅尊缶、青銅冰鑒;湖南的四羊方尊;四川三星堆的青銅縱目面具;陜西的武王征商簋還有秘色瓷等等。
因為價值連城、意義重大,常常被長期外借。有的甚至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各個博物館之間輪流展出。你要想在它的“老家”見到它,還真得碰運氣。
不過,文物出差可不是像我們這樣拎個行李箱就走,它們的出行可是個大工程。
川博的說唱俑(復制品)
首先要經過專家層層審批,然后要量身定制運輸箱,恒溫恒濕防震防抖一樣不能少。有的國寶級文物出行,甚至還要專門安排安保人員隨行。這排場,可比大明星趕通告還要隆重。
但問題來了,我們大老遠跑去看一件文物,結果看到的是復制品,心里總不是滋味。就好像你去見網友,見面發(fā)現對方用的是假照片,那種失落感確實難以避免。
不過說實話,大部分人如果不看標簽,這些手藝高超的復制品放在柜子里,還真看不出真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