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這個在許多人印象中屬于歷史問題的現象,如今在不同國家之間卻顯示出令人驚訝的對比。
印度的文盲率高達40%,成為全球文盲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的文盲率則在幾十年間從10%增長到21%,甚至讓許多美國人連本國位置都找不到。
那么,中國的文盲率是多少呢?
美國:精英教育與全民脫節(jié)的危機
說起美國教育,不少人都覺得是“天花板”級別,哈佛、斯坦福這些名校隨便拎一個出來都享譽全球。
可鮮少有人知道,這層光鮮外衣下藏著多大的窟窿——現在美國的文盲率已經飆到了21%。
而這背后的隱憂真不少,最扎眼的就是公立和私立教育的差距,簡直是云泥之別。
私立學校一年學費動輒幾萬美元,校園里全是最新的智能教學設備,還有專門的興趣實驗室、體育館。
可公立學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經費全靠地方稅收支撐,富裕社區(qū)的公立校還能勉強維持,貧困地區(qū)的就慘了。
課本是上幾屆傳下來的舊書,電腦還是十幾年前的淘汰款,連老師都留不住,因為薪資太低,優(yōu)秀教師寧愿去私立?;蛘吒辉I鐓^(qū)任教。
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擠在這樣的公立校里,別說拓展視野,有時候連基礎的語文、數學都教不扎實,跟私立校學生的差距從小學就開始拉開,根本沒法比。
更坑人的是喊了好多年的“快樂教育”,說是要讓孩子擺脫壓力、自由成長,結果卻走了樣。
很多公立學校為了“快樂”,減少了基礎課程的課時,作業(yè)越留越少,考試也變得寬松,連單詞聽寫、語法練習都成了“負擔”。
可美國英語的詞匯量早就超過百萬,日常交流和工作需要掌握的詞匯也得好幾千,學校不抓基礎,學生連簡單的文章都讀不懂。
更別說理解藥品說明書、填寫銀行表格這些生活必需的內容。
不少中學畢業(yè)生走出校門,才發(fā)現自己連基本的文字能力都沒有,找工作處處碰壁,只能干最底層的體力活,成了名副其實的“功能性文盲”。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種情況還帶著明顯的地域分化。
東北部聚集了哈佛、MIT這些頂尖名校,周邊的教育資源也跟著集中,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校,教學質量都在線,文盲率自然低。
可到了中南部那些經濟落后的地區(qū),情況就完全相反。
當地產業(yè)單一,就業(yè)機會少,地方政府拿不出錢投入教育,學校設施陳舊,師資力量薄弱,很多孩子念到初中就因為看不到希望而輟學,成年人里沒讀過幾年書的更是一抓一大把。
這些地方越窮,教育越落后,教育越落后,就越難擺脫貧困,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也讓美國的教育斷層越來越明顯。
說到底,美國的教育體系看似完善,實則早就成了精英階層的“專屬福利”,普通大眾只能在資源匱乏的公立系統(tǒng)里掙扎。
基礎不牢、資源不均、地域分化,這些問題疊在一起,才讓文盲率一路攀升,也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被甩在社會發(fā)展的身后。
印度:種姓、貧困與性別歧視的三重枷鎖
聊完美國,再看印度的文盲問題,更讓人揪心——40%的文盲率,不僅比例高,絕對人數更是全球第一。
這背后不是單一的教育落后問題,而是種姓、貧困、性別歧視纏在一起的“死結”,把無數人牢牢鎖在“沒文化”的困境里,想掙脫都難。
先說說種姓制度這個老病根,雖然法律早就廢除了種姓劃分,但社會上的偏見早就刻進了骨子里。
高種姓群體能輕松進入學費高昂、設施完善的私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一路享受優(yōu)質資源;可低種姓群體,尤其是被稱為“達利特”的底層,連公立學校都難有公平待遇。
不少公立學校里,低種姓學生被刻意安排在教室角落,老師不愿花心思教導,同學也常以歧視性眼光對待。
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你不配讀書”的觀念,加上家里本就貧困,很多孩子小學沒讀完就被迫輟學。
跟著家人干苦力、拾垃圾,一代又一代陷入“低種姓=沒文化=更貧困”的循環(huán),想靠教育翻身簡直是奢望。
比種姓更讓人窒息的是性別歧視。
在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農村地區(qū),女孩被視為“家庭負擔”,教育投入被認為是“浪費錢”。
很多家庭寧愿花錢供兒子讀書,也不愿讓女兒走進教室,女孩從小就要承擔家務、照顧弟妹,七八歲就開始幫著干農活,根本沒機會接觸書本。
更離譜的是,一些受傳統(tǒng)宗教觀念影響深的地區(qū),甚至把女孩上學說成是“違背傳統(tǒng)”,對送女孩上學的家庭惡語相向。
這直接導致農村女性文盲率飆到60%,很多女性一輩子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全,只能依附男性生活,毫無話語權。
雪上加霜的是混亂的語言體系和形同虛設的教育政策。
印度有22種官方語言,再加上數百種方言,教育系統(tǒng)根本沒法統(tǒng)一。
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從小只說方言,到了學校卻要被迫接受印地語或英語教學,老師講的聽不懂,課本更是像“天書”,上課如同聽天書,自然沒心思學。
政府喊了多年的“全民教育計劃”,看著目標宏偉,實際執(zhí)行中卻漏洞百出。
經費被層層克扣,本該建學校的錢進了官員腰包,很多所謂的“學?!本褪菐组g破茅草屋,連黑板、桌椅都湊不齊,更別說廁所和飲用水了。
貧困家庭的孩子本就吃不飽飯,看到學校條件這么差,干脆跟著父母去工地、工廠打工,一天掙幾塊錢補貼家用,輟學成了普遍選擇。
種姓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性別歧視剝奪了女性的受教育權,混亂的語言和失效的政策又堵死了底層的出路。
這三重枷鎖套在一起,才讓印度40%的文盲率難以下降,而要打破這些枷鎖,恐怕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從“文盲大國”到識字奇跡的躍遷
說完成美國和印度的文盲問題,估計不少人會好奇,中國現在的文盲率到底是多少?
要是回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答案可能會讓人驚訝——當時文盲率超過80%,絕大多數老百姓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全,種地看節(jié)氣全靠老經驗,出門認路全靠記地標。
但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實現了從“文盲大國”到識字奇跡的躍遷,現在的文盲率已經降到了2.67%。
而且剩下的文盲基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這背后的改變可不是憑空來的。
一開始最關鍵的就是全民掃盲運動,那時候沒有那么多正規(guī)學校,掃盲班就開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甚至寺廟里。
白天大家要種地、上班,就晚上點著煤油燈學;沒有課本,老師就自己在黑板上寫常用字,教大家認“田”“地”“工”“家”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詞。
當時還流行“一個識字人帶動一家脫盲”,村里上過學的年輕人,白天幫著老人干活,晚上就教家里人認字,連小學生都成了“小老師”。
就靠這樣的勁頭,30年間有1.5億人擺脫了文盲身份。
光掃盲還不夠,要讓后代徹底遠離文盲,必須靠制度保障。
1986年《義務教育法》正式實施,明確了九年免費教育,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孩子,都有了上學的法律保障。
后來又推出“兩免一補”政策,免學雜費、免教科書費,還給貧困家庭的孩子補助生活費,就是怕因為沒錢讓孩子失學。
這些年不管是偏遠山區(qū)還是邊境村寨,最漂亮的建筑基本都是學校,哪怕只有幾個學生,也會配齊老師和基本設施。
現在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接近100%,好多農村孩子不僅能讀完初中,還能考上高中、大學,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而且漢字本身的特點也幫了大忙,不像英語要記大量單詞,漢字有表意的優(yōu)勢,理解了基本字的意思,再學相關的字就容易多了。
近幾年科技發(fā)展又給教育加了速,“教育信息化”把大城市的優(yōu)質課程通過直播傳到偏遠山區(qū)。
山里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就能聽名校老師講課,不會再因為地處偏僻就錯過好的教育資源。
以前東西部教育差距大,有些西部農村還存在少量青壯年文盲,現在隨著優(yōu)質資源不斷下沉,這種差距正在急劇縮小。
連很多老人都開始跟著手機上的識字軟件學習,想跟上時代的腳步。
從80%到2.67%,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很多國家上百年的基礎教育之路,這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全民動員、政策落地和不斷創(chuàng)新。
現在提到文盲,很多年輕人都覺得是很遙遠的事,這背后藏著的,正是中國教育發(fā)展最實在的成果。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