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內部 99% 以上都是空的”—— 這是中學物理課本里的常識:原子由原子核(占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和核外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構成,其余空間幾乎都是 “虛空”。
按這個邏輯,光應該能輕松穿過原子的 “空隙”,讓大多數(shù)物體變得透明,但現(xiàn)實卻是:石頭、金屬、木材等絕大多數(shù)物體都不透明。這種 “原子虛空” 與 “物體不透明” 的矛盾,看似違背直覺,實則藏著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深層規(guī)律 —— 決定物體是否透明的,不是原子內部的 “空隙大小”,而是光能否繞過或穿過原子的 “電子屏障”。
要解開這個謎題,首先得重新理解原子的 “虛空” 并非 “絕對真空”。
雖然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空間沒有實體物質,但存在著 “電子云”—— 這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形成的 “概率分布區(qū)域”,并非像行星繞太陽那樣有固定軌道。電子云看似 “稀薄”,卻對光有著極強的 “攔截能力”,因為光的本質是電磁波,而電子帶負電,會與電磁波發(fā)生強烈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才是決定物體是否透明的核心,而非原子內部的 “空隙”。
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種形式:反射、吸收、散射,大多數(shù)物體不透明,正是因為光在與原子作用時,被這三種機制 “攔截”,無法穿透物體。我們可以從不同物質的微觀結構入手,看清這一過程的具體細節(jié)。
對金屬這類典型的不透明物體而言,“自由電子” 是攔截光的 “主力”。
金屬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價電子)不會被原子核牢牢束縛,而是能在金屬內部自由移動,形成 “自由電子氣”。當光(電磁波)照射到金屬表面時,電磁波的電場會推動自由電子做定向振動,振動的電子會釋放出與入射光頻率相同的電磁波 —— 這就是 “反射光”。
我們看到的金屬光澤,本質就是自由電子反射的可見光;同時,部分光的能量會被自由電子吸收,轉化為電子的動能(最終變成熱能,比如陽光照射下的金屬會發(fā)燙)。由于自由電子數(shù)量極多,光在進入金屬表面的瞬間就會被大量反射或吸收,幾乎沒有機會穿透原子的 “空隙”,因此金屬幾乎完全不透明。
對非金屬不透明物體(如石頭、木材、塑料)而言,“電子能級躍遷” 是攔截光的關鍵。
這類物質的電子被原子核束縛較緊,沒有自由電子,但電子存在 “不同能量狀態(tài)”(即能級)。當光照射時,若光子的能量恰好等于電子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的能量差,電子就會吸收光子能量,完成躍遷 —— 被吸收的光子無法繼續(xù)傳播,這就是 “選擇性吸收”。比如紅色物體之所以顯紅色,是因為它吸收了可見光中的藍、綠波段光子,只反射紅色波段光子;而黑色物體則會吸收幾乎所有波段的可見光,沒有光子反射或穿透,因此既不透明也顯黑色。
即使光子能量不滿足能級躍遷條件,也可能被原子或分子散射(比如光遇到塵埃會發(fā)生散射),導致傳播方向改變,無法直線穿透物體,最終讓物體呈現(xiàn)不透明狀態(tài)。
與之相對,透明物體(如玻璃、水)的特殊之處,在于光與原子的相互作用被 “最小化”。
以玻璃為例,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硅原子和氧原子通過共價鍵結合,電子被牢牢束縛在化學鍵中,無法自由移動,也難以通過 “能級躍遷” 吸收可見光(可見光光子的能量不足以讓電子躍遷到更高能級)。當光照射玻璃時,光子不會被大量吸收或反射,而是能在原子的 “電子云間隙” 中穿行 —— 雖然原子內部 99% 是虛空,但光子的傳播路徑未被電子有效攔截,因此玻璃能保持透明。
不過,玻璃對紫外線不透明,正是因為紫外線光子能量更高,能觸發(fā)電子能級躍遷,被玻璃吸收。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物質的微觀結構密度也會影響透明度。即使是由透明材料構成的物質,若內部存在大量微小空隙或雜質,光也會被散射,變得不透明。比如冰是透明的,但雪花(由大量微小冰晶組成,內部有無數(shù)空隙)卻是白色不透明的 —— 這是因為光在冰晶之間的空隙中不斷反射、散射,無法直線穿透;再比如透明的石英晶體,若被粉碎成石英砂,也會變成白色不透明粉末,原理與雪花類似。這說明,即使原子本身允許光穿透,物質的宏觀結構也可能通過 “多次散射” 攔截光,讓物體失去透明性。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看,光能否穿透物體,還與 “光子的波長” 和 “原子的尺寸” 有關。
原子的直徑約為 0.1 納米,而可見光的波長在 400-760 納米之間,是原子直徑的數(shù)千倍。根據(jù)波的傳播規(guī)律,當波的波長遠大于障礙物尺寸時,能發(fā)生 “衍射”(繞過障礙物傳播)—— 但光的波長雖比原子大,卻比電子云的 “作用范圍” 小,且電子與光的電磁相互作用極強,衍射效應被大幅削弱,光無法像繞過塵埃一樣繞過電子云,只能被攔截。這就像大海中的波浪能繞過小石子,卻會被防波堤阻擋 —— 電子云就是原子的 “防波堤”,即使原子內部有空隙,也能有效阻擋光的傳播。
總結來說,物體是否透明,與原子內部的 “虛空比例” 無關,關鍵取決于光與原子的 “電子系統(tǒng)” 能否和平共處:若電子能大量吸收、反射或散射光,物體就不透明;若電子對光的攔截作用弱,光能順利穿透,物體就透明。原子內部的虛空只是微觀結構的 “表象”,而電子與光的相互作用,才是決定物體光學性質的 “核心密碼”。
下次當你觸摸不透明的物體時,不妨想想:你感受到的 “實體感”,不僅來自原子的相互作用力,更來自電子對光的 “攔截”—— 正是這些微小的電子,讓光無法穿透物體,也讓我們能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原子的虛空從未消失,但電子的 “屏障作用”,讓大多數(shù)物體保持了不透明的形態(tài),也讓我們對 “物質” 的認知,超越了 “實體” 與 “虛空” 的簡單對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