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回科技的商業(yè)模式存在結構性缺陷,迫在眉睫的對賭壓力,將IPO成了關乎生死的操作,長期因“惡意壓價”積累的消費者信任危機,更是不斷侵蝕著其品牌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上市,或許能短暫解除眼前的債務危機,贏得一絲喘息之機,但絕非一勞永逸之事。
文 |嘯 天
繼2024年2月和9月兩次遞表失效后,二手消費電子產(chǎn)品交易和服務平臺閃回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閃回科技”)再次向港交所發(fā)起沖擊。
不到兩年時間三闖港交所,這種近乎執(zhí)拗的堅持,與其說是對資本市場的向往,不如說是一場關乎存亡的自救。光鮮的營收增長背后,是閃回科技潛藏的多重危機?!笖?shù)智研究社」從最新披露的招股書發(fā)現(xiàn),閃回科技正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zhàn):首當其沖的是盈利能力的惡化,其整體毛利率從2023年的6.8%驟降至2024年的4.8%,同比大幅下滑29.4%。截至2025年6月,閃回科技毛利率回升至6.3%。
過往多輪融資中與投資者簽訂的“對賭協(xié)議”也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頭頂。截至2025年6月30日,由此產(chǎn)生的贖回負債已高達7.9億元,直接導致公司陷入凈負債7.14億元的窘境。
盡管營收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但卻無法填補虧損漏洞。除了虧損,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其商業(yè)模式的結構性缺陷——極度依賴上游渠道合作伙伴,議價能力孱弱,同時因“惡意壓價”等問題飽受消費者詬病,品牌形象受損嚴重。
1
閃回科技的增長悖論
閃回科技于2016年創(chuàng)立,其商業(yè)版圖主要通過“閃回收”和“閃回有品”兩個品牌展開。
其中,“閃回收”主要深耕線下“以舊換新”場景,其并不直接面對個人消費者,而是選擇與主流消費電子品牌(如小米、三星、華為等)、大型商戶及移動網(wǎng)絡運營商等上游采購合作伙伴的零售門店合作,將自己的回收系統(tǒng)嵌入到合作伙伴的銷售流程中。當消費者在這些門店購買新手機時,店員會引導他們使用閃回收的系統(tǒng)對舊手機進行估價并完成回收,回收款可抵扣新機款。這種模式是閃回科技最主要的貨源渠道。招股書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通過以舊換新方式采購的二手設備總價值達10.36億元,占其全年采購總值的92.5%。
回收來的設備,則通過“閃回有品”進行處置和再銷售。“閃回有品”是一個集B2C零售與B2B批發(fā)的綜合性平臺,閃回科技通過自營的App、小程序以及在第三方電商平臺上開設的店鋪,將經(jīng)過檢測、分級和數(shù)據(jù)清理的二手電子產(chǎn)品銷售給個人消費者或下游商戶。
從財務情況看,閃回科技依靠這套模式展現(xiàn)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其營業(yè)收入從2021年的7.50億元穩(wěn)步增長至2024年的12.97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為20%。2025年上半年,營收更是同比增長40.3%達8.10億元。
不過,這份亮眼的成績單卻與持續(xù)的虧損形成了鮮明對比。2021年至2024年,閃回科技分別實現(xiàn)虧損4871萬元、9908萬元、9827萬元和6644萬元。
「數(shù)智研究社」剖析閃回科技成本結構發(fā)現(xiàn),其盈利空間極其微薄。2024年,其銷售成本為12.35億元,幾乎與12.97億元的營收持平,毛利僅為6210萬元,毛利率僅為4.8%。
在銷售成本項目中,除了設備本身的采購成本外,一項名為“推廣服務及傭金費用成本”的支出尤為引人注目。這筆費用是支付給上游渠道合作伙伴及其門店銷售人員的。由于閃回科技的業(yè)務高度依賴合作伙伴的線下門店來接觸終端客戶,它必須通過支付不菲的推廣費和傭金,來激勵店員優(yōu)先推薦自家的回收服務,而非競對的服務。
這也是閃回科技商業(yè)模式中最致命的弱點:缺乏對渠道的掌控力和議價能力。閃回科技在招股書風險因素中也坦承:“我們與上游采購合作伙伴及客戶議價的能力較低?!?024年,閃回科技的推廣服務與傭金費用達9810萬元,幾乎蠶食了本就十分微薄的利潤空間。
此外,為了配合手機廠商的新機促銷,閃回科技還需頻繁地為其墊付給消費者的促銷折扣,這筆款項在2023年高達3.3億元,極大占用了公司營運資金??梢哉f,閃回科技的增長,是建立在對上游渠道的持續(xù)“輸血”上,這種增長模式本身就難以持續(xù)。
2
7.9億元贖回負債壓頂
如果說持續(xù)虧損是鈍刀子割肉,是慢性病的話,那與投資者簽訂的“對賭協(xié)議”則是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
自成立以來,閃回科技吸引了包括小米集團、順為資本、轉轉在內眾多知名機構的投資。在C輪和D輪等融資協(xié)議中,普遍包含了這樣一條對公司具有約束力的條款:如果公司未能在約定的最后期限前完成“合格首次公開發(fā)售”,投資者有權要求公司按照“投資本金+約定利息”或“當時公允價值”的較高者,回購其持有的股份。
如此一來,在閃回科技資產(chǎn)負債表上一項名為“贖回負債”的會計科目,從2021年底的3.07億元一路飆升至2023年底的6.85億元,到2025年6月30日,這一數(shù)字更是飆至7.905億元。這筆巨額負債,徹底壓垮了閃回科技的資產(chǎn)負債表,使公司陷入了嚴重的“資不抵債”狀態(tài)。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凈負債額達7.135億元。
對閃回科技而言,這是場與時間的賽跑。招股書披露,C輪投資者的贖回權觸發(fā)條件之一是公司未能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IPO(后經(jīng)協(xié)商延長至2024年12月31日),而D輪投資者的最后期限則是2024年12月31日(后延長至2025年12月31日)。顯然,公司已經(jīng)錯過了最初約定的時間,每一次遞表失效都意味著違約風險的增加。
IPO因此成為閃回科技唯一的解藥。招股書明確指出,一旦公司完成IPO,所有投資者的贖回權將自動終止,這筆近8億元的金融負債也將自動轉換為公司權益。也就是說,上市成功那一刻,公司資產(chǎn)負債表將馬上從“資不抵債”的泥潭中解脫出來。
這才是閃回科技三次沖擊港交所背后最真實、也最迫切的動機。
1
投訴高企,閃回科技迫不得已
在財務困境之外,閃回科技還面臨著消費者信任危機。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包含“閃回”關鍵詞的投訴量高達3.9萬條。消費者投訴的問題高度一致,直指其“惡意壓價”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大量消費者的經(jīng)歷都是:在線上或門店通過閃回收系統(tǒng)獲得了一個頗具吸引力的估價,但在將手機寄出或交付后,收到的最終報價卻會以各種檢測問題為由被大幅壓低。有消費者反映最終價格與最初報價相差近一半。面對消費者的質疑,閃回科技曾給出“檢測人員傳錯了照片”這樣讓人難以接受的解釋。
這種普遍存在的“壓價”現(xiàn)象,并非個案或服務缺位,而是其商業(yè)模式面臨巨大盈利壓力下的必然。前文提及,閃回科技毛利率已低至4.8%,這意味著每一筆交易中,其利潤空間都極為有限。在二手商品的再銷售價格由市場競爭決定的情況下,公司能夠控制的主要利潤變量就是前端的回收成本。
因此,通過在檢測環(huán)節(jié)壓低最終回收價,成為其提升單筆交易利潤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當企業(yè)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消費者“開刀”時,其品牌信譽的崩塌也就在所難免。
在二手手機回收市場,閃回科技雖然自稱“行業(yè)第三”。但據(jù)招股書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數(shù)據(jù)顯示,按2024年“售出的二手手機交易額”計算,市場由兩大巨頭主導:公司B(通常被認為是轉轉)和公司A(愛回收)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2%和8.1%。而閃回科技的市場份額僅為1.3%,不足前兩名的六分之一。很顯然,閃回科技與頭部玩家差距巨大。
總之,閃回科技,商業(yè)模式存在結構性缺陷,迫在眉睫的對賭贖回壓力,將IPO變成了關乎生死的財務操作,而長期因“惡意壓價”積累的消費者信任危機,更是不斷侵蝕著閃回科技的品牌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上市,或許能短暫解除眼前的債務警報,贏得一絲喘息之機,但絕非一勞永逸之事。
三闖港交所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