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6 月的大阪看守所,78 歲的筧千佐子用粗糙的手掌撫摸著浴室瓷磚。水溫被調(diào)至 38 攝氏度,這是監(jiān)獄為女死刑犯特設(shè)的臨終沐浴溫度。櫻花味的香皂在她掌心融化,泡沫順著布滿皺紋的皮膚滑落,匯入排水口時打著旋兒,像極了她那充滿罪惡的一生。
再過 12 小時,這個毒殺了 6 任伴侶的 "黑寡婦" 將走上絞刑架。但此刻,看守正輕聲指導(dǎo)她如何使用木質(zhì)浴刷 —— 這是日本監(jiān)獄為女死刑犯準備的特殊禮遇,也是東西方死刑文化碰撞出的獨特景觀。
冰與火的司法體系
日本的死刑制度像個矛盾體。它是發(fā)達國家中少數(shù)保留死刑的國家,卻又極少執(zhí)行。從 1946 年到 2023 年,全日本被判處死刑的女犯不到 30 人,實際執(zhí)行的更是寥寥無幾。
這種謹慎源于復(fù)雜的司法程序。一名罪犯從被判死刑到實際執(zhí)行,平均要等待 7 年 6 個月。每道程序都如履薄冰,既要通過最高法院的審核,還需法務(wù)大臣親筆簽署執(zhí)行令??珊芏啻蟪紝幵皋o職,也不愿扮演 "劊子手" 的角色。
1960 年代的重信芳子案最具代表性。這個造成數(shù)十人死亡的女性恐怖組織頭目,最終卻逃過死刑。法官在判決書中寫道:"刑罰的目的不在于報復(fù),而在于社會的重生。" 這句話至今仍是日本司法界的圭臬。
但幸存者不這么想。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受害者家屬,足足等了 23 年才看到主犯伏法。這種漫長的等待,讓死刑的威懾力大打折扣,也讓司法系統(tǒng)飽受詬病。
最后的潔凈儀式
日本監(jiān)獄的澡堂總是彌漫著蒸汽和皂香。對女死刑犯而言,這里不是普通的洗浴場所,而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凈化之地。
按照規(guī)定,行刑前一晚的沐浴時間比平時延長一倍。水溫嚴格控制在人體最舒適的 37 至 38 攝氏度之間。監(jiān)獄會準備新的和服 —— 白色打底,外罩素雅的碎花,這是日本傳統(tǒng)的喪服樣式。
65 歲的前獄警佐藤靜子回憶:"有個女犯在浴室里哭了三個小時。她反復(fù)搓洗手指,說總覺得洗不掉血腥味。我們能做的,只有遞上干凈的毛巾,等她自己平靜下來。"
沐浴后是祈禱時間。佛教徒會得到念珠,基督徒有圣經(jīng),就算沒有宗教信仰,也能在布置著插花的祈禱室里靜坐。墻壁上掛著淡雅的山水畫,桌上的白菊每天更換,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檀香。
在這里,女犯們寫下遺言??词貢屑毢藢γ恳粋€字,確保沒有過激言論后,才密封存入檔案。這些文字很少提及罪行,更多是對家人的愧疚和對過往的追悔。
文化基因里的矛盾
這種 "臨終禮遇" 藏著日本文化的密碼。古代儒家 "恤刑" 思想要求善待死囚,法家 "以刑去刑" 的理念又強調(diào)刑罰的威懾力。兩種思想在死刑制度里打架,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的平衡。
江戶時代的行刑記錄更有意思。死囚上路前,獄卒會準備一碗紅豆飯 —— 這是日本人過年時的食物,寓意著新生。劊子手還會給犯人系上干凈的腰帶,說一句 "一路走好"。
現(xiàn)代日本把這種傳統(tǒng)發(fā)揮到極致。就算是窮兇極惡的罪犯,也能在臨終前享受尊嚴。奧姆真理教的女信徒在行刑前,不僅能化妝,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發(fā)型。
但這種 "人性化" 也遭人質(zhì)疑。人權(quán)組織批評說,這不過是給殘酷的死刑披上溫情的外衣。法律學者山田洋一尖銳地指出:"讓犯人在花香中走向死亡,本質(zhì)上是國家在美化暴力。"
等待死亡的煎熬
特殊待遇背后,是無盡的精神折磨。日本死刑犯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死期,這種不確定性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每天早上九點,是監(jiān)獄里最安靜的時刻。看守的腳步聲從走廊傳來,每個死刑犯都在顫抖 —— 他們不知道這是不是最后的通知。這種恐懼讓很多人精神崩潰,有人甚至用指甲摳墻,留下深深的劃痕。
筧千佐子在獄中度過了 10 年。她每天數(shù)著墻上的日歷,卻始終猜不到終點。直到行刑前一天,看守才通知她準備沐浴。這個毒殺了 6 人的女犯,聽到消息時異常平靜,只是要求多準備一塊櫻花香皂。
更殘酷的是與家人的告別。按照規(guī)定,死刑執(zhí)行后才通知家屬,他們必須在 24 小時內(nèi)趕來收尸。很多家屬接到電話時,還以為是詐騙,這種突如其來的打擊,成了二次傷害。
未決的倫理難題
日本的死刑制度就像它的溫泉,表面溫暖宜人,底下卻暗流涌動。支持派認為,這種 "人性化" 的執(zhí)行方式,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尊重;反對者則覺得,這是對受害者的褻瀆。
2018 年,13 名奧姆真理教罪犯被集體處決。執(zhí)行前,監(jiān)獄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女犯還得到了新的內(nèi)衣。這一舉動引發(fā)軒然大波,受害者家屬憤怒地說:"他們殺人時,可沒給受害者留一點尊嚴!"
國際社會也爭議不斷。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委員會多次要求日本廢除死刑,認為這種 "秘密處決" 不符合現(xiàn)代法治精神。但日本政府回應(yīng):"死刑是國家主權(quán),也是對受害者家屬的交代。"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文化認知。在日本人看來,潔凈身體才能體面地離開。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甚至影響到法律條文。刑法第 47 條規(guī)定:"執(zhí)行死刑時,應(yīng)尊重受刑人的人格尊嚴。"
櫻花下的反思
如今的大阪看守所,祈禱室的櫻花標本已經(jīng)泛黃。那是筧千佐子行刑前留下的,她說要帶著花的芬芳離開。這個細節(jié)讓人唏噓 —— 一個奪走六條生命的罪犯,最終卻在追求生命的尊嚴。
日本的死刑制度就像這櫻花,美麗中帶著哀傷。它嚴苛又寬容,殘酷又溫情,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拉扯中,尋找著自己的位置。
那些臨終前的沐浴和祈禱,究竟是對人權(quán)的保障,還是對罪惡的縱容?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它提醒我們:刑罰從來不是簡單的報復(fù),而是一個國家文化和價值觀的縮影。
當最后一縷陽光透過鐵窗,照在空蕩蕩的祈禱室里,我們或許能明白:真正的正義,不僅要懲罰罪惡,更要拷問人心。而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是每個文明都需要面對的永恒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