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中央紅軍穿越千山萬水到了陜北,隊伍快散了,槍快沒了,錢也幾乎耗光。
可誰都沒想到,關(guān)鍵時刻,一支“野路子”出身的部隊,先一步趕到陜北,硬是撐起了場子。
這支部隊叫紅25軍,領(lǐng)頭的叫徐海東。
他怎么走到陜北的?又是怎么拿出5000大洋,把中央救出絕境的?
陜北第一塊根據(jù)地就是這么打下的
1934年11月,紅25軍在鄂豫皖,被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圍得死死的。當(dāng)時上級命令很直接:扛不住就撤。
部隊剛整編不久,番號都還熱乎,三千人馬沒幾匹馬,連電臺都沒一部。
徐海東當(dāng)時是副軍長,接令之后就一句話:“走,西邊去?!?/p>
這一走就是九個月,從河南跑到陜北,翻過秦嶺、穿過渭河,繞過追兵,靠腳板子走出了2500多公里,三千多人沒垮。
沿路還硬生生打出一個根據(jù)地。
從南陽到鎮(zhèn)安,哪兒有空哪兒就插紅旗,國民黨部隊追不上。
打完一仗,繳了槍就拉人,隊伍最多時到了3400多人。
蔣介石知道消息后,直接拍桌子:“這幫人惹不起!”他以為中央紅軍還在南方打圈,沒想到,徐海東的隊伍,已經(jīng)在陜西站穩(wěn)腳跟。
1935年9月,紅25軍到達陜北,與劉志丹、謝子長帶的陜北紅軍會合,合編為紅15軍團。
紅25軍帶著槍、帶著人、帶著經(jīng)驗,直接成了陜北根據(jù)地的主力。
一個月后,中央紅軍從四川出發(fā),長征最后一段異常艱苦。到吳起鎮(zhèn)時,毛主席看著眼前不到7000人的殘部,心里明白,這支隊伍再打一場硬仗就要散了。
很快徐海東已經(jīng)帶著部隊迎了上來。
電臺、棉衣、騾馬、干糧,一股腦送過去。最要緊的是騎兵——徐海東派人一路護送毛主席到紅15軍團駐地,讓中央能站穩(wěn)腳跟。
毛主席親口說了一句:“紅25軍,為陜北革命根據(jù)地打下了第一塊基石?!?/strong>
誰拿出5000大洋“雪中送炭”
1935年冬天,陜北冷得人骨頭發(fā)抖,中央紅軍剛剛趕到,連補丁都打不起,剩下的錢,一清點——1000多塊大洋,連馬都不夠喂。
毛主席開完會,沉默半天,只說一句:“寫封信,問問徐海東。”
楊至成動筆,毛主席親自署名,信里只一句:“特向你借款兩千五百元?!?/strong>
信送到紅15軍團時,徐海東正趕回駐地,信拿到手,馬上召集政委程子華、后勤長,問:“咱還有多少錢?”
后勤翻賬本,一共7000多大洋,大部分是前期節(jié)省下來的,有些是繳獲,還有陜北群眾支援的。
徐海東聽完,點頭說:“留下兩千,剩下都送過去?!?/strong>
整整5000塊大洋,外加兩麻袋冬衣,送到中央駐地。
程子華有些遲疑:“咱自己也困難?!毙旌|擺手:“中央來了,不幫一把?都別講了?!?/strong>
這批錢送過去時,毛主席正和周總理開會,人還沒出屋,信和大洋先到了,毛主席看著信封,打開一看,眼圈都紅了。
周總理看清金額,當(dāng)場驚了:“他給了五千?”
毛主席說了一句:“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strong>
就是這一筆錢,幫中央紅軍穩(wěn)住了第一口氣,后面要建兵站、要買馬、要運糧,全靠這口氣撐起來。
毛主席后來講這事,說得清清楚楚:“徐海東,對中國革命有大功?!?/strong>
這不是夸張。當(dāng)時誰都知道,紅25軍是野戰(zhàn)部隊出身,不算“正規(guī)軍”,打起仗來猛、打法野,可誰也沒料到,關(guān)鍵時刻真要靠的,就是他們。
皖東突圍
1939年秋,戰(zhàn)火壓到皖東,日軍派了2000多人,帶重炮、騎兵,一路撲向周家崗,想一口氣端掉新四軍根據(jù)地。
敵人來得快,情報卻遲了半天,才送到江北指揮部。
徐海東坐在桌邊聽完報告,抬頭只說一句:“他們來了,正好練兵?!?/p>
這時候的新四軍,槍雜、兵散,部隊剛組建沒多久,磨合不夠。
周家崗是咽喉,丟了這里,整個皖東根據(jù)地就能被撕開個大口子。徐海東沒猶豫,親自帶人部署防線。
沒有高地,沒有碉堡,只能靠人。第一晚,他就讓偵察連去“放風(fēng)箏”——在敵人必經(jīng)路線上來回晃,讓日軍誤判主力所在。
第二天拂曉,敵人果然中套,從北面一股腦扎進伏擊圈。
新四軍分三段圍打,把日軍撕成四截。敵人想突圍,發(fā)現(xiàn)周圍田埂、林地、村莊全是伏兵。
槍一響,就是三天三夜。
第一天,敵人火力強,一度打到指揮部近前,徐海東從后方直接帶突擊排反打,打到一半還中彈擦傷手臂,包扎一下接著指揮。
第二天夜里,雨下起來,戰(zhàn)場泥濘,子彈都打不準,拼的就是肉搏和信號。
新四軍通信員跑斷腿,干脆用照明彈指方向。
敵人已頂不住,尸橫遍地,新四軍趁勢出擊,繳槍、抄后路,打到中午,整整1200多名敵人被殲,彈藥成車地繳回來。
皖東根據(jù)地保住了。
《新華日報》那幾天頭版頭條就是“皖東大捷”。
這是新四軍建軍以來一場硬仗,硬仗打贏,部隊人心才穩(wěn)。
戰(zhàn)后,中央軍委發(fā)電祝賀,電文里專門點了徐海東的名字。
15年病床與一顆大將星
抗戰(zhàn)越打越苦,徐海東的傷也一處接一處,頭部中彈、腿骨裂、肺氣腫、胃出血……累積下來,一共負傷9次。
1940年,老傷復(fù)發(fā),臥床不起,軍委電文直接下令:“天塌不管,靜心養(yǎng)病。”
這不是一句寬慰話,是命令。
那之后整整15年,基本脫離一線,住處換了好幾地,西安、延安、東北,調(diào)養(yǎng)一年又一年。
每次中央戰(zhàn)報一來,他總是第一個喊人讀。
內(nèi)戰(zhàn)打得正酣,他寫信請纓三次,都被駁回,周總理勸他:“你這副身體,指揮所都去不了。”
到了1955年授銜那年,他再次提出:自己沒打解放戰(zhàn)爭,愿意降銜。
軍委有人同意,有人猶豫,最后周總理拍板:“黨中央認為你對中國革命有大功,授大將軍銜,不高也不低。”
毛澤東更干脆:親自點將名單,把徐海東排第二,僅次于粟裕。
授銜那天,他穿著軍裝上臺敬禮,還是習(xí)慣性地用那條受傷的右臂,動作慢半拍,但站得筆挺。
大將星章別在肩上,全場鼓掌,沒人質(zhì)疑這個人的資格。
參考資料
中共黨史出版社編:《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史》,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