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入秋以來,登山徒步成為越來越多戶外愛好者的首選。但一定要繃緊安全這根弦,稍有不慎,就會身陷險境。近期,消防部門接報的登山遇險求助警情有所上升。
浙江衢州:一老人登山扭傷腳部
前段時間,在浙江省衢州市雙溪口洪巖頂山,一名老年游客登山時不慎滑倒扭傷腳部無法下山。消防員來到老人身邊看到,她的右腳腳踝腫脹。
消防人員將老人在擔架上固定好,戴上安全頭盔進行保護。
降雨讓本就狹窄陡峭的山道非常濕滑,隊員精神高度集中,小心抬著老人向山下轉移。半小時后,山路愈發(fā)陡峭難走,僅容一人勉強通行,于是消防員決定,輪流背老人下山。
救援人員艱難行進了1個多小時后,終于將受傷老人安全護送下山,就醫(yī)治療。
山東青島:兩名驢友登山迷路被困山林
相似的登山遇險事故也發(fā)生在山東。這兩天,在山東青島黃島區(qū),兩名驢友在登山時迷路被困山林。
天色已晚,由于驢友被困的區(qū)域屬于未開發(fā)的野山,難以精準鎖定被困位置,消防等多路救援人員展開搜救,沿著崎嶇不平、雜草叢生的山路摸索前行,1個小時后,終于發(fā)現了被困者。
消防員簡單檢查兩人的身體后,幫他們穿戴好安全繩防護裝備,護送他們下山。
據悉,兩人當日登山游玩,但由于山路陡峭、植被茂密,他們對地形不熟悉,下山時迷路,進退兩難,只得報警求救。
廣東高州:兩人被困海拔1500多米的山上
前段時間,廣東高州市馬貴鎮(zhèn),有兩人徒步穿越亞公髻山嶺時迷路,被困在海拔1500多米處的山上,其中一人腿部受傷。
救援人員用無人機初步定位后上山搜救,夜晚山上風大,伸手不見五指,救援人員走了兩個小時后,才最終在一片竹林里找到被困者。
救援人員為他們穿上防寒衣物保暖,做好保護措施,用擔架將受傷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最終脫困。
新聞鏈接:爬野山有風險 救援難度大
記者注意到,這些登山中出現的險情大多發(fā)生在攀爬野山的過程中,高山密林,給救援增加了難度。
那么,進山入林前該做足哪些功課?遇險如何自救呢?
記者梳理近期遇險事故發(fā)現,很多險情發(fā)生在未經開發(fā)的野山中。這些區(qū)域人跡罕至,人員對潛在風險預估不足,在缺乏必要自救措施的情況下,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且救援難以快速抵達。
經常參與山岳救援的消防人員介紹,天黑、迷路、跌落受傷、山洪漲水等是導致人員受困山林的主要原因。
在野山里,懸崖、陡坡、亂石區(qū)、河谷、密林,都屬于高風險地點。登山前人員準備不充分、對路線不熟、脫離隊伍、天氣因素、低估耗時都有可能導致迷路的發(fā)生。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消防救援大隊消防員 李贊:出發(fā)登山前,要查看好近期的天氣預報,避開雷雨、大風、高溫或寒潮等極端天氣;登山前,要準備好防風防雨的衣物、食品、應急藥品、登山工具、通信設備等裝備;首次登山應選擇難度低,與自身體能相匹配的路線,最好結伴而行,不要一人前往,更不要挑戰(zhàn)高海拔或長距離路線,以免發(fā)生意外。
此外,行走在陡峭的山徑、濕滑的石面、泥路或布滿沙粒的硬沙地,人容易滑倒受傷。一些巖體看似堅固,但有可能因風化存在裂縫,承重后會突然斷裂,所以拍照、遠眺時不要在懸崖峭壁、危險地形處逗留。
此外,小路、岔路也要謹慎穿行,林深草茂不僅容易失去方向,遇到蛇蟲的概率也更大。
如果在山里發(fā)現找不到路,應優(yōu)先發(fā)出求救信號并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嘗試其他路線,更不要摸黑趕路,避免受傷或者遇到野生動物傷人。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消防救援大隊消防員 李贊:如果手機等通信設備無法使用,可用手電筒和哨子發(fā)出求救信號。如果不慎崴腳,應立刻停止受傷腳部的著地活動,用衣物或書包等將腳部墊高,用冷水打濕衣物冰敷腳部以減輕腫脹和疼痛。
(總臺央視記者 趙雨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