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永浩和西貝的“預制菜”風波持續(xù)的同時,就在9月12日中午,胖東來創(chuàng)始人于東來發(fā)文感謝西貝,海底撈等品牌,又讓這件事來到了高潮。
很多人第一次翻開西貝的菜單,心里都會一驚,一個花卷33塊,一碗豆腐湯要69塊,放在普通人眼里,這價格就是“坑人”。
于是網上的吐槽不斷:“月薪不到五千別進門”,“就算月薪兩萬也吃不起”。
可奇怪的是,一邊罵聲不斷,一邊生意卻火得很,2023年,西貝營收突破62億元,全國有近400直營店,平均一家店年營收1500萬。
節(jié)假日期間,北京、上海、深圳的門店動不動就得排隊半小時,熱門門店甚至要等上三小時。
對比一下超市里四個饅頭只賣兩塊錢,路邊八塊錢一碗的蘭州拉面也能吃飽,這反差讓人更想問: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愿意花錢排隊?
吸引中產階層,提供“體面”的消費體驗
在餐飲行業(yè)里,大多數品牌都靠價格戰(zhàn)吸引顧客,動不動就是打折、買一送一,但西貝走的是另一條路。
它沒有選擇便宜實惠的路線,而是把重點放在“身份感”和“氛圍感”上,說白了,就是讓顧客覺得在西貝吃飯不只是吃飽,而是一種能代表自己生活品質的消費。
現(xiàn)在很多中產家庭對吃飯的要求已經不只是“管飽”,他們更看重體面感和穩(wěn)定的體驗。
西貝抓住了這種心理,強調自己是高品質的代表,餐廳裝修有設計感,文化氛圍突出西北特色,食材宣傳健康、純凈、原生態(tài),菜品主打手工和匠心。
這些元素疊加在一起,傳遞的核心信息就是:西貝不是普通餐館,而是一個能讓人覺得有面子的地方。
從數據上也能看出這個定位是有效的,幾年前,西貝的人均消費大約在50到60元之間,而現(xiàn)在已經提高到80到90元,有的門店甚至能達到150元。
但盡管價格上漲,顧客依舊買單,這說明中產消費者愿意為這種“確定的好體驗”持續(xù)付費。
在一個商品過剩、選擇太多的現(xiàn)在,顧客越來越愿意為“省心”和“穩(wěn)妥”買單,很多人寧愿多花點錢,也想避免踩雷,不想在重要的場合吃到差體驗。
對他們來說,去西貝就是圖一個放心:裝修不會掉價,服務不會差,食材不會敷衍,價格貴一點沒關系,至少可以保證朋友聚會、家庭聚餐都拿得出手。
“小貴大驚喜”
除了吸引中產階層外,西貝把核心競爭力放在“體驗超出預期”上,簡單說,就是顧客雖然覺得價格有點貴,但吃下來發(fā)現(xiàn)值回票價,甚至比想象中更好。
為什么能做到?第一是產品層面,西貝的廚房是開放式的,顧客能直接看到食材處理和烹飪的過程。
這樣不僅增加了透明度,還能讓人更放心,食材選擇嚴格,高價在這里就有了合理性。
第二是服務和環(huán)境,西貝特別注重互動和氛圍,除了標準化的服務流程,還會安排一些額外的體驗,比如魔術表演、送兒童玩具等。
員工培訓到位,服務熱情,讓顧客感到被重視,餐廳裝修上突出西北文化元素,不僅有特色,還能給人一種新鮮感。
第三是心理感受,西貝通過這種方式營造出一種“付出和收獲不對等”的感覺,比如,有人可能花了500元吃飯,但覺得超值。
反過來,如果在其他餐廳花50元,可能覺得還不如自己做,正是這種“花得值”的反差,推動了顧客的重復消費。
很多人甚至愿意排隊,就是為了再次體驗這種超出預期的感覺,最后,西貝還有一個很精準的策略,就是瞄準家庭顧客,尤其是帶孩子的家長。
父母的“避風港”
對很多家長來說,帶孩子外出吃飯都頭疼,孩子要么嫌無聊鬧騰,要么嫌食物不合口味,但西貝很懂這一點。
走進很多門店,你會發(fā)現(xiàn)最熱鬧的地方往往不是點餐臺,而是兒童區(qū),孩子們玩得開心,家長們也能松一口氣。
這背后,正是西貝有意鎖定家庭顧客,尤其是有小孩的中產家庭,孩子高興,父母覺得錢花得有意義。
回顧過去幾年,西貝的價格爭議一直存在,疫情前就有人說它貴得不合理,但結果是,品牌依舊不斷開新店,收入也在增長。
這說明,習慣、剛需、社會分層和情緒價值,構成了西貝穩(wěn)定的顧客基礎,價格爭議只是表面現(xiàn)象,真正支撐它的,是消費者背后的心理和社會因素。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