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上個世紀30年代那次屠城,老百姓為何不選擇及時逃跑?
因為島國軍隊從頭到尾沒發(fā)通知?。◢u國廟堂一直到今天還否認呢)。前期下達密令,中間想辦法把所有人找出來,最后才是實施。你為啥要跑?古今中外這是日常操作。
1個士兵能押數(shù)十人,不上鐐銬,如果大家四散而逃,1支單發(fā)38是沒那么快的射速。
島國軍方在南京是這么通知的:
1個兵帶著帶路的挨家挨戶敲門,“和藹”地告訴大家:戰(zhàn)爭跟老百姓無關,出來登個記、吃個飯、看個病,大家都是良民。方便安排工作、發(fā)放救濟、好好生活?;蛘呤且呀?jīng)安排了救濟點,通知大家去領吃的。
吃的是沒有的晚餐,去的是屠宰的羊圈。
與之類似的還有同時期歐洲的提法,叫做去“洗澡”。
李光耀自傳:他這么聰明的人幾乎也中了招。新加坡被占后,他們幾個大學生收到島軍的邀請,他多問了一句:“去干嘛”?島國軍官說:大佐請同學們聚餐。話倒是沒破綻,但突然的“和藹”跟平時的飛揚跋扈反差太大,他感覺奇怪就趁亂逃了。
事實就是這么壓抑,無論你承不承認。
找出所有人然后再屠城是手段,是交戰(zhàn)兩邊較量的方式。
1種結果是徹底把對方殺跪掉,1種結果是把對方殺得更頑強。
如果是頑強的這種情況,屠城方又要開始講友好了。
唐代的睢陽保衛(wèi)戰(zhàn),守城方彈盡糧絕,太守把自己的女人都給將士們分食了,不管你發(fā)啥通知都沒用,4萬人的城市抵抗到只剩400人。
37年以前,上層感覺還有點希望,認為“能共存”的不在少數(shù)。底層士兵和老百姓也覺得不會那么嚴重,無非是“換一批人”“大號天災”而已,打不贏不如“躺平”。
南京之后,徹底絕望了,只能拼了,拼到結束。
捎帶提一句,別跟我說什么配合不配合,從漢末開始,屠城就是激勵士氣的一種方式。一旦后勤跟不上,縱兵劫掠也是一種解決補給的套路。
像太宗這樣的明君,也得用自己的小金庫安撫將士。就算你不抵抗,也保不準會遇上諸如張獻忠、高仙芝等率領的以此為生意的軍隊。
你說21世紀代表先進自由的白皮會不會好些呢?
古代屠城原則。
唐代軍規(guī):城破后,士兵憑能力搶東西。結束時,3分原則。
意思是:1個唐軍搶了100兩銀子,1份給國家,1份給軍隊,最后1部分才是自己的。以此類推包括且不限于:女人、糧食和珠寶。
古代屠城的實際步驟。
參見《揚州十日記》,類似于當事人文體,十分真實,記錄了滿人是怎么操作的。
一開始集中清理有錢人的地方,接著是普通小區(qū),最后才到貧民窟。
先是按通知收定額的錢,說需要戰(zhàn)亂重建經(jīng)費,第一次搜完后,再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收到哪家沒錢的時候,就是殺。
當事人本來住核心區(qū),然后又跑去市民區(qū),接著是貧民窟,最后逃到“屠宰場”。
滿人把年齡大的女人集中起來,在一個地方,5+2、白加黑的趕制“奇怪”的衣服。
接著把年輕女孩帶過來,穿著“奇怪”的衣服玩情景模擬。
然后,當事人逃無可逃也被捉了,正當他萬念俱灰的時候,沒想到滿人放了他,還給他發(fā)食物、錢和藥品。
最后他才知道:屠城行動終止了?,F(xiàn)在進入:安撫、登記、治療、吃飯、分配階段……(那時的八旗這一點倒是厲害,中古士兵,下令屠城估計很容易能落實到位,但在規(guī)定時限內說收就收,服從命令,的確是有戰(zhàn)斗力了。)
和古代史書2個字“屠之”不一樣,晚明除了正史以外,還有豐富的私史、地方志記載可供查證,活靈活現(xiàn)地給你展現(xiàn)一幅如煉獄般的淪陷圖片。
你說你不信,我倒是證過偽,因為其中的一段描述。
日記是從還未淪陷時開始寫的,當事人記下了:明軍把巨炮送至城樓,但由于炮身過長,平臺的間距沒法滿足火炮安置,所以就組織推掉了后邊的建筑,多出來的部分用木頭支撐住,士兵在支架上操作射擊。
后來滿人的火炮打過來,木架被摧毀,炮手們也紛紛從頂樓跌落。
當事人是1個只讀四書五經(jīng)的儒生,以你們常說的:貴國儒生只重文科“不知兵”的認知來看,基本上對這種細節(jié)是編不圓潤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