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我與地壇》,我終于敢和我的“不確定”和解了:寫給每個曾感到迷茫、疲憊的你
文 | 閱微
深夜,屏幕的光映在疲憊的臉上。也許是剛剛結(jié)束了一場耗神的會議,也許是哄睡了鬧騰了一天的孩子,又或者只是望著天花板,被腦海里那些揮之不去的“為什么”和“怎么辦”所困擾——為什么工作這么努力,還是感覺原地踏步?為什么對孩子付出所有,還是搞不定ta的情緒?為什么明明什么都有,內(nèi)心卻總有一塊地方空蕩蕩的,充滿焦慮和不確定?
我相信,屏幕前的很多姐妹,都曾有過類似的時刻。我們身兼數(shù)職,是職場精英,是溫柔母親,是賢惠妻子,是孝順女兒…… 我們努力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卻常常在獨處時,被巨大的疲憊和不知所措席卷。我們害怕失敗,害怕變老,害怕不被愛,害怕失控的人生。我們太想找到那個能解決一切的答案,那條通往“正確”人生的路徑。
直到,我再一次翻開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這不是我第一次讀,但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更深的觸動,尤其是在經(jīng)歷了生活的起起伏伏之后。這本書,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成功的雞湯,也不是教你具體育兒或職場技巧的方法論。它沉默、深邃,卻擁有著一種巨大的、直抵人心的力量。它沒有直接回答你所有的“怎么辦”,卻在無聲中,讓你敢于面對那些最艱難的“為什么”,以及,如何與生命中的所有“不確定”溫柔和解。
史鐵生先生的故事,我們多少都了解一些:21歲雙腿癱瘓,在最美好的年華,被命運判了“死刑”。想象一下,一個曾經(jīng)熱愛奔跑、熱愛運動的年輕人,突然之間,只能依靠輪椅丈量世界,甚至連最基本的行走都成為奢望。這份打擊,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毀滅性的。換作是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是無盡的哭泣、抱怨、沉淪?是假裝堅強(qiáng),然后內(nèi)心一點點崩塌?
史鐵生沒有回避這份痛苦。在《我與地壇》里,他用最坦誠的文字,剖開了那段掙扎的歲月。他寫自己“搖了輪椅,進(jìn)了地壇”,那個被歲月塵封的古園,成了他年輕的生命中最主要的去處。他在那里度過了無數(shù)個或孤獨、或絕望、或沉思的下午。他看園子里的野草瘋長,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唱歌的、拉琴的、踢毽子的、談戀愛的、發(fā)呆的…… 在地壇的四季更迭里,在與形形色色生命的擦肩而過中,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生”與“死”、“苦難”與“意義”這些宏大的命題。
他寫道:
“我什么也沒做好,什么也沒學(xué)好,活著,就一天到晚地看那個園子?!?/strong>
“我在這園子里坐著,有時侯一下雨,便在廊檐下,或在亭子里躲雨?!?/strong>
“我曾一氣坐在那里,甚至不想再活著?!?/strong>
這幾句話,字字泣血。它展現(xiàn)了史鐵生在最初的時光里,那種深刻的無力感和生存危機(jī)。他看似什么都沒做,只是“看園子”,只是“躲雨”,只是“坐著”。但正是這種看似被動的“存在”,成了他與絕望對抗的開端。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與自己的困境、與生命本身進(jìn)行一場漫長的、無聲的對視。
【值得收藏】“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只是活著,這是事情的全部意義?!?/strong>
這句話,初讀時覺得有些突兀,甚至過于簡單。但結(jié)合史鐵生的經(jīng)歷,再聯(lián)系我們自己奔忙而焦慮的生活,閱微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分量。我們常常會問“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所做的一切真的有價值嗎?” 我們把意義寄托在成就、認(rèn)可、財富、甚至孩子未來的發(fā)展上。一旦這些外在的標(biāo)準(zhǔn)受到威脅或挑戰(zhàn),我們就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史鐵生用他的生命告訴我們:意義不是一個需要外部賦予或證明的東西,“只是活著,這是事情的全部意義”。這句話,是一種深刻的消解,也是一種終極的肯定。它消解了所有附加在“活著”之上的功利和比較,肯定了生命本身,無論它是健全的還是殘缺的,是輝煌的還是平凡的,都自有其不容剝奪的尊嚴(yán)和價值。
這對于我們這些總是在“內(nèi)卷”、總是在與別人比較、總是在擔(dān)心自己“不夠好”的女性而言,無疑是一劑清醒劑。閱微我開始思考,或許我的價值,不在于我的KPI有多高,不在于我的孩子考了多少分,不在于我是否擁有完美身材和幸福婚姻。我的價值,首先在于我,這個獨特的個體,正努力地、認(rèn)真地活著。這份存在本身,已然是一種意義。
然而,《我與地壇》最最讓閱微我動容的,是史鐵生對母親的描寫。那一部分,是整篇文章情感濃度最高、最催人淚下的華章。
他寫自己的母親,在他癱瘓后,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擔(dān)憂,卻總是默默地、小心翼翼地愛著他。她會因為他終于肯出門去地壇而高興得落淚,她會因為怕打擾他寫作而悄悄走開,她會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念叨著“我的那個生病的兒子……”。
“她一個人,要偷偷地走,走在她自己的那個世界里?!?/strong>
“她來找我,一進(jìn)來就看見我坐在輪椅上,她眼里就全是愧疚?!?/strong>
“多年以后我在輪椅上搖著,看著我的母親的白發(fā),我知道,她心里的苦,是無法向我說的?!?/strong>
讀到這里,閱微我總是會哽咽。這不是史鐵生一個人的母親,這仿佛是我們所有人的母親。她們總是把苦藏在心里,把愛傾盡所有。她們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辛酸,但為了孩子,她們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括她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
同時,作為母親,讀這一段,又有了更深一層的共鳴。我們何嘗不像史鐵生筆下的母親那樣?為了孩子,我們放棄了愛好,壓縮了睡眠,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孩子的一個不開心,都能讓我們愧疚不已;孩子的一點點進(jìn)步,又能讓我們心花怒放。我們藏起自己的疲憊和脆弱,在孩子面前努力呈現(xiàn)出“強(qiáng)大”的一面。我們也有自己的“地壇”,可能是深夜里獨自整理家務(wù)的廚房,可能是躲進(jìn)衛(wèi)生間喘口氣的幾分鐘,也可能是與三兩知己傾訴的時刻。在那里,我們默默消化著生活的艱難,然后重新拾起力量,繼續(xù)走下去。
史鐵生在書中悔恨地寫道,自己那時太年輕,太沉浸于自己的痛苦,沒有足夠關(guān)注到母親的痛苦。當(dāng)他終于明白母親那份深沉的愛和隱忍的苦時,母親卻已經(jīng)去世了。這份遲來的醒悟,是如此錐心刺骨。
【金句閃光】“就命運而言,休論公平。不論好壞,都得承擔(dān)?!?/strong>
這句金句,是史鐵生對命運的深刻洞察。生命是不公平的,我們無法選擇出身,無法預(yù)測疾病,無法掌控所有的遇見和失去。但這本書的力量在于,它沒有停留在抱怨“不公平”,而是教我們?nèi)绾巍俺袚?dān)”。承擔(dān)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在看清真相之后,依然選擇堅韌地走下去,在有限的條件下,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
對于在職場中遭遇不公、在育兒路上精疲力盡、在親密關(guān)系中感到委屈的我們,這句話或許能帶來一些力量。也許我們改變不了某些既定的事實,但我們可以選擇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去面對它,去承擔(dān)它帶來的結(jié)果,并在承擔(dān)中,找到自己內(nèi)在的力量和出口。
《我與地壇》不是要我們變得像史鐵生一樣偉大,它只是用一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來映照我們看似尋常、實則同樣充滿挑戰(zhàn)的生活。它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陪伴你,去思考那些關(guān)于生命最根本的問題。
這本書讓閱微我明白,焦慮和不確定是生命的常態(tài),它們不是要打垮你,而是提醒你,你正在經(jīng)歷、正在成長。那個“地壇”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它可以是你獨處的書桌前,可以是下班路上發(fā)呆的地鐵車廂,可以是孩子熟睡后陽臺上的片刻寧靜。在那里,你卸下所有偽裝和標(biāo)簽,與真實的自己相處,與內(nèi)心的困惑對話。
史鐵生最終在地壇里找到了他與生命和解的方式,找到了他寫作的意義。他將自己的痛苦化為深刻的文字,療愈了無數(shù)讀者。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看似最絕望的境地,生命依然有其韌性,依然可以開出不一樣的花。而那份支撐他走下去的力量,除了他自己的思考和韌性,更有他母親那份深沉無言的愛。
這本書獻(xiàn)給所有在人生道路上感到疲憊、迷茫、焦慮的姐妹們。愿它能帶給你溫暖、力量,讓你敢于面對生命中的不確定,敢于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也讓你看見,那些默默愛著你的人,是多么值得珍視的存在。
讀完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哪個片段或哪個觀點最讓你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你在生活中有過類似的、與“不確定”和解的瞬間嗎?或者,史鐵生筆下的母親,讓你想起了誰?
歡迎在評論區(qū)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或者你最近讀到的、給你力量的好書。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對你有啟發(fā),不妨也分享給你身邊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愿這本書也能給你帶來力量和慰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