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桐城六尺巷,旁邊一座保留著清代建筑風格的院落映入眼簾。青磚黛瓦,曲徑通幽,清風拂過,竹影搖曳,院門上方題寫“勺園”二字,斑駁的字體透著歷史的滄桑。此處又稱“方氏九間樓”,是桐城市文保單位。八十多年前,一群年輕的革命者在這里傳播革命的種子,宣傳抗日思想,二十余名方氏子孫投身時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這座宅院為桐城六尺巷歷史文化景區(qū)增添了一抹“紅色元素”。
文派望族的興起
桐城魯谼方氏,明洪武年間自婺源遷居桐城魯谼山,到清代文人輩出,其中清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方東樹被梁啟超稱之為“嘉慶末年出現(xiàn)的偉大人物”。方東樹的族弟方宗誠為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著述等身,其四部手稿入選我國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一百多年前,方氏家族已是極具盛名的文派望族,除了桐城“勺園”外,在安慶小南門還有一座頗具規(guī)模,氣派恢宏的方公館,俗稱方家大院,又名“賁巢”,家族興盛,年輕一代的方家子弟眾多,在安慶與桐城兩地繁衍生息。1938年6月,日軍侵犯,安慶淪陷之日,在日本侵略者炮火下,方公館連同無數(shù)珍貴典籍藏書一起被毀成為廢墟。此時,以方琦德、方珂德兄弟為代表的方家五兄弟,已在抗戰(zhàn)烽火里,沖破封建世家束縛,在黨的領(lǐng)導下投身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共同書寫了從昔日文派望族到今日革命家族,走向歷史新生的紅色傳奇。
革命火種的燃燒
2024年國慶節(jié)前的一天,來自上海的楊滬生先生,在安慶市區(qū)小二郎巷尋訪著父輩曾經(jīng)的足跡,緬懷他們的革命人生。楊滬生先生是方氏五兄弟中的方璞德的兒子。
圖為楊滬生接受采訪
“我的父親和幾位伯伯暨叔叔都出生在方家大院。在三伯父方琦德和四伯父方珂德引領(lǐng)下,他們都參加了革命。參加革命以后,我的父親方璞德將名字改為楊永直?!睏顪榻B,1932年,奶奶楊琴芬?guī)е界隆⒎界娴?、方璞德(楊永直)、方瓊德、方琯德等五兄弟,從安慶小南門遷到了南京文德里?!熬乓话恕笔伦儽l(fā)后,日本加速了侵華步伐,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fā)“一二九”大規(guī)模學生愛國運動,此時正就讀于清華大學的孿生兄弟方琦德、方珂德,已是清華大學地下黨成員,方琦德是清華地下黨支部委員,參加組織并領(lǐng)導了“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初方琦德任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八麄儚那迦A大學把革命的火種帶到了南京的文德里,帶到了安慶的小南門。”中共安慶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三級調(diào)研員方慶寨說。
當時,除了方琦德、方珂德是清華大學學生外,方璞德(楊永直)是復旦大學學生,方瓊德是重慶大學學生,方琯德是國立戲劇專科學生。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民族命運的擔憂,方氏五兄弟相繼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輾轉(zhuǎn)各地,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拳拳救國心的激蕩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民抗戰(zhàn)爆發(fā),1937年9月,方琦德任南京平津同學會執(zhí)委會黨支部書記,方珂德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員,同年11月,受八路軍辦事處和中共南京市委的派遣,方琦德、方珂德回安慶開展工作。方琦德組織成立中共安慶臨時支部,并任支部書記。在方琦德的領(lǐng)導下,臨時支部把安慶的愛國青年組織起來,廣泛運用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演街頭劇、開座談會、書寫大幅抗日救亡標語、出墻報等方式,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lǐng)的內(nèi)容和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的思想,從而喚起民眾,點燃安慶抗日救亡的火種。成立安徽省抗敵后援會各縣流動工作隊,深入安慶周邊各縣開展抗日宣傳,喚起民眾堅決抗戰(zhàn)。1938年4月,方珂德在桐城建立中共桐城特支并任書記。
在一本名為《拳拳救國心》的回憶錄中,當時安徽大學的一名化學助教劉芳在文中回憶起方琦德演講的場景,“那次讀書會是在小南門方家一間較大的樓房中舉行的,討論的題目是青年人應(yīng)有的責任。方琦德是一位身材矮小、眉清目秀的青年,但他口若懸河、侃侃而談、立論精辟、邏輯性強、令人欽佩?!?/p>
楊滬生告訴記者,正是在方琦德和方珂德的引領(lǐng)下,幾兄弟先后投身革命,抗日救亡。當時正在復旦大學就讀的父親方璞德,于1936年8月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投身革命工作,于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8年在四川江津從事地下黨工作,任地下黨復旦大學支部書記時身份暴露,為了掩護,父親的九姑,著名新月派詩人,進步教授方令孺建議父親隨母親姓,由此父親方璞德改名為楊永直。1939年經(jīng)地下黨重慶慶市委暨川東特委安排撤至延安后,參加了1941年5 月中共中央機關(guān)報延安《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工作。歷任報社的采訪通訊部主任、國際部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晉察冀日報》、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輯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南京《新華日報》總編輯、上?!督夥湃請蟆房偩庉?、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等職;和方琦德同時受委派,1937年11月,四伯父方珂德回到故鄉(xiāng)安慶在桐城開展工作,他秘密發(fā)展黨員,恢復建立被破壞了的地下黨組織,組建成立中共桐城特支并任書記,后改建為中共桐城工委,開展抗日宣傳,支援新四軍抗擊日軍等一系列救亡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方琦德任浙江省人委秘書長,方珂德任昆明師范學院黨組書記;六叔方瓊德(后改名何均)1937年9月投身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任重慶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1939 年到延安后在中央財政經(jīng)濟部和中宣部工作,曾任朱德的政治秘書。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書記處秘書組組長、綜合組組長等職;七叔方琯德參加革命團體,演出進步劇目,擔任黨領(lǐng)導下的安徽省流動宣傳隊戲劇股股長宣傳抗日,開展對敵斗爭,1938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北京人藝工作,他先后塑造了幾十個性格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成為著名的導演。除了五兄弟外,方琦德、方珂德又先后發(fā)展方祚德、方鐵生、方祁德等20余名方氏子孫走上了革命道路?!八麄兦逡簧拇髮W生從傳統(tǒng)世家破繭而出投身革命,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和抗日的中堅力量。這是中國近百年歷史巨變中一個家族血脈傳承的生動體現(xiàn)?!睏顪f。
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桐城方家從昔日文派望族到革命家族,在激蕩的風云歲月里完成了蛻變與涅槃——方家一代革命志士抗日先鋒的故事融入了中國革命史和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歷史,他們用信念和熱血書寫了壯麗的人生,和無數(shù)仁人志士共同鑄造了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催人奮進。
▌來源:掌上安慶
▌責編:木子 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