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shù)約:2744 字
閱讀時間約:5 分鐘
本文章節(jié):
01、2個NPD者相遇,會加速翻車的到來
02、NPD者易遭反噬,但科學的家庭教育可預防!
協(xié)和“4+4”董小姐事件引起的輿情大火,再次燒到王辰院士的身上。
今年8月,王辰院士不再擔任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院校長;
9月,他又被免去工程院副院長的職務。
短短兩個月內,兩次職務變動意味著什么,懂的都懂。
要知道,王辰院士原來是醫(yī)學界響當當?shù)娜宋铩仁强挂哂⑿?,也是醫(yī)學教育改革的推動者。
而如今,他從高處跌落,褪去了往日的光環(huán),只剩下“院士”這一身份。
如果不是董小姐攪動了這趟渾水,王辰院士或許仍安穩(wěn)于其位。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似乎還得“感謝”她。
那么,王辰院士為何會“翻車”?他與董小姐的遭遇,又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而這與武漢大學校長和武大圖書館事件中的楊某某有何聯(lián)系呢?我們該如何吸取教訓,舉一反三?
以下結合精準心理學的高效知識,對此進行深入、專業(yè)的分析,希望父母要從中吸取教訓,懂得真正科學的育兒方式。
01、2個NPD者相遇,會加速翻車的到來
很多網友感到疑惑:在醫(yī)學界屬于大佬級別的王辰院士,為何竟會“陰溝里翻船”呢?
直接上精準心理學的答案:王辰院士與董小姐都具有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當2個NPD者碰撞在一起的時候,極易引發(fā)社會輿論,“社死”幾乎成為必然。
王辰院士一路走來,能當選院士,肯定是有點本事的。在疫情期間,他表現(xiàn)突出,是方艙醫(yī)院的關鍵提出者,也成為抗擊疫情的領軍人物之一。
從這個層面看,他確實有自戀的資本。但若不能保持謙卑,心態(tài)就容易不斷膨脹。
再加上,王辰院士身邊可能長期有阿諛奉承,真實的聲音逐漸消失,他幾乎完全活在“彩虹屁”里。
久而久之,王辰院士就形成了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獲得成功的時候,他都會歸功于自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可一世。
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就會甩鍋給別人,從不會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王辰院士還在采訪中睜眼說瞎話,“4+4培養(yǎng)的是最優(yōu)秀、最有悲憫之心的人,這批孩子將是中國醫(yī)學界的夢之隊?!?/p>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實,他肯定知道“4+4”模式背后的漏洞百出,但他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與能力,不僅不改正,還對外不斷宣傳。
董小姐也是如此。她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一生下來就在羅馬,一路順風順水,在家人的過度夸獎之下不斷“向上”。
她的父母,還有姑姑等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身邊人難免會巴結董小姐,阿諛奉承是常態(tài),而董小姐信以為真。
在家人無盡的寵溺與外界不斷放大的夸獎聲中,她也逐漸形成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但是,由于嚴重缺乏自省的能力和同理心,董小姐作出了“論文剽竊”、“當小三”等出格的行為,引起了全網關注,最終被社死了。
即便到現(xiàn)在,她可能仍未有真正的自我反省,甚至還會認為:“這些網友真是多管閑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王辰院士與董小姐本質上是同一類人。
雖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2個NPD者碰到一起,危害實在是太大了,在現(xiàn)代社會,注定走向“社死”的結局。
而我們?yōu)樯短帷拔浯髨D書館事件”呢?那個認為師弟隔空性騷擾她,還不依不饒的楊某某其實也是典型的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武大校長毫無作為,甚至還在向上甩鍋,他很可能也有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武漢大學的校長,圖片來源于網絡
同樣是NPD遇上NPD,如今王辰院士的境地,會不會是武大校長的未來呢?我們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事實上,王辰院士和武大校長最終能否保得住“院士”的頭銜,也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不過在此,我們暫不發(fā)表看法。
02、NPD者易遭反噬,但科學的家庭教育可預防!
看到王辰院士被免職的消息,很多人不禁感嘆:“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王辰能夠成為院士,背后必然付出了無數(shù)汗水和努力。
但他因為NPD(自戀型人格障礙)而付出了代價,往日輝煌,一朝傾覆。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董小姐的家人曾千方百計為她鋪路,結果整個家族都因她陷入輿論漩渦,一起被“社死”。
如果把孩子教育成NPD(自戀型人格障礙),很難擺脫階層滑落、“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在AI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跟互聯(lián)網。NPD者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哪怕他們社會地位再高,一旦作出出格的行為,很容易就會被曝光,從而社死。
NPD者把別人,尤其是不認同他們的人當成傻子,大家就會用“熱搜”給他們上一課。
作為父母,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社死”,而原來孩子被“社死”,背后竟然是NPD(自戀型人格障礙)惹的禍?對此,我們已經多次分析過,并給出權威的理由。
沒有天生的壞種,那我們父母該如何通過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去積極防范呢?
第一,別讓過度夸獎以及阿諛奉承成為“甜蜜的毒藥”,引導孩子理性看待。
孩子被一味吹捧、討好,固然會開心,但它是不健康的,這類似于“捧殺”,會為他們的心身健康埋下極大的隱患。
父母及家里的老人要盡量避免對孩子長期過度夸獎,也要引導孩子認識到人性三原色中,尤其是其中“虛榮心”的危害。
而且,我們還要幫助孩子培養(yǎng)出寵辱不驚的心態(tài),這樣才能克服“虛榮心”,教會他們不要在外界的過度夸獎和阿諛奉承中迷失了自我。
第二,家有女兒的父母避免陷入“女兒要富養(yǎng)”的誤區(qū)里,避免過度縱容、溺愛女兒。
很多父母“富養(yǎng)女兒”主要局限在物質需求上,除了天上的星星外,女兒想要啥就給啥,卻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教育和三觀引導。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很容易變得愛慕虛榮、價值觀扭曲,甚至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董小姐和楊某某就是鮮活的例子。
其實,無論女兒、兒子,都需要真正的“富養(yǎng)”——精神層面的心靈滋養(yǎng),而非物質上的。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更要引導他們建立起積極的三觀,完成心理、人格以及思想上的真正獨立。
第三,我們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這是預防孩子出現(xiàn)人格異常的關鍵。
自我反省不是自我否定或自罪自責,而是客觀發(fā)現(xiàn)不足、主動改變、持續(xù)進步。
完全地內歸因,很容易陷入不斷的自我否定中,出現(xiàn)抑郁情緒;
而完全地外歸因,又會令人毫無自我反省的意識與能力,出現(xiàn)人格異常。
所以,我們要學會理性的綜合性歸因——即看到客觀因素及他人的問題,又能找到自身的不足之處,才能真正地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
最后,王辰院士與董小姐、武大校長與楊某某的“翻車”,將NPD(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嚴重危害再次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NPD(自戀型人格障礙)并非與生俱來,而是與父母不當?shù)募彝ソ逃绞矫芮邢嚓P。
很多父母總想給孩子鋪路,這是他們的本能反應。但孩子的未來,實際上是靠健全的人格、高逆商來支撐的。
因為身份會消失、光環(huán)最終會褪色,唯有心身健康、人格健全,才能幫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從容前行。
所以,希望父母主動成為孩子心身健康的守護者,有意識地科學預防孩子出現(xiàn)人格異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