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一套書,極盡中國地理地貌之美、之壯闊,那絕對要推薦《這里是中國1+2》。
“一眼千年,一步萬里,每一寸都是摯愛”,星球研究所打造的《這里是中國1+2》,以深情的文字、唯美的照片、專業(yè)的地圖,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絕對適合收藏。
紙上大片
帶你重新認知中國
《這里是中國》曾被作為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讀物,表達的主題之一就是——中國自然地理之美,以及歷史人文之美。
也許我們很多人窮盡一生,也很難走遍祖國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中國,我們生活在這里,但可能真的沒見過她最美的樣子。
藏東南云海 攝影 李珩
塔克拉瑪干沙漠 攝影 趙來清
喀拉峻“人體草原” 攝影 都文明
喀拉峻一處河谷坡地草原高低起伏,在陽光照耀下,如俯臥的“裸體背部”
昭蘇縣馬場 攝影 賴宇寧
浙江鼎湖峰 攝影 馬玉晗
《這里是中國》的誕生,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領(lǐng)略聞所未聞的極美中國。
比如,中國地理格局分為三 級 階梯,這個大家初中地理都學(xué)過了。但要說三級階梯的差異造成的景觀變化,可能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直觀的認識。
《這里是中國》通過美麗的風(fēng)光,將中國地理格局的差異呈現(xiàn)在了我們眼前。
南迦巴瓦峰 攝影 張揚的小強
南迦巴瓦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屬于第一級階梯
東川紅土地 攝影 劉明珠
東川紅土地位于云貴高原 屬于第二級階梯
華北平原 攝影 陳俊杰
華北平原屬于第三級階梯
中國的名山大川,有價值之處不僅在于景色,更在于它所孕育的生命。
多刺綠絨蒿 攝影 趙新錄
多刺綠絨蒿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長于海拔4200-5400米的高山草甸、石縫或流石灘中
奔跑的藏原羚 圖片來自可可西里管理處
藏原羚,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腹錦雞 攝影 張強
紅腹錦雞主要發(fā)布在中國中部和西南部山區(qū)
這些美得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背后,是星球研究所團隊對中國地理的獨特解讀和匠心呈現(xiàn),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
長江第一灣 攝影 崔永江
長江第一灣位于云南省麗江市石鼓鎮(zhèn)與香格里拉縣南部沙松碧村之間
永泰古城 攝影 程偉剛
永泰古城位于甘肅白銀市景泰縣,現(xiàn)存城址為明代遺存
貢嘎山西坡 攝影 南卡
打開極美中國,每一寸都是摯愛。
中國的美,不光有山川河岳,更有城市煙火。
由于咱地大物博,我們對很多地方的印象很容易模糊成各種“符號”:提到甘肅,就是蘭州拉面;提到西安,就是兵馬俑;提到成都,就是大熊貓 ……
成都茶館 攝影 朱建國
中國,我們生活在這里,但我們可能真的不了解她。
《這里是中國》用最直觀的方式,還原真實的人文中國:
這里的甘肅,并非荒涼肅殺的黃土高坡,而是一個愈多元愈美麗的歷史文化交匯地;
夕陽映照下的嘉峪關(guān)關(guān)城 攝影 邱建軍
這里的西安,不是一座只有兵馬俑的古老帝都,而是歷經(jīng)無數(shù)次城毀人失、依舊鮮衣怒馬的活力之城;
大興善寺 攝影 王東
如星球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耿華軍所說,地理科普不是只曬曬美圖、列列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傳遞的東西:
寫九寨溝,這里仿佛在展示這里“一切磨難皆是修煉,一切毀滅皆是創(chuàng)造”的人生智慧;
犀牛海 攝影 曾勇前
秋天的九寨溝溝谷兩岸層林盡染
寫四姑娘山,“元素如果獨立出來,并不特別出眾,但是當(dāng)它們相互交融、共生共存時,奇跡便會出現(xiàn)?!?/p>
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倒影 攝影 大川健三
寫西安,“它歷經(jīng)無數(shù)次城毀人失,卻總有一種力量,讓它煥然一新。”
西安城墻 攝影 王旭東
這些豐富的內(nèi)容,來源于星球研究所團隊夜以繼日的精心打磨。
100年,建設(shè)改變中國
如果說《這里是中國》是從地理的維度,帶我們“一步萬里”,發(fā)現(xiàn)中國自然地理的極致之美,那《這里是中國2》就是以時間為刻度,見證中國人文地理和工程巨制的波瀾壯闊。
1+1>2。超級工程+超級風(fēng)景,大美河山和大國工程在這本書里有機融合,生生不息,壯美動人。
100多年來,我們的國家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以至于我們很難再用傳統(tǒng)的視角看待中國地理。
超大型的城市構(gòu)成了新的“山岳”,縱橫的路網(wǎng)構(gòu)成了新的“河流”,能源、礦產(chǎn)、水資源進行著大范圍的調(diào)動和重組,這是這顆藍色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
《這里是中國2》就從“連接”“重組”“家園”“夢想”4個維度,呈現(xiàn)中國這片神奇土地上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氣磅礴,又溫情脈脈。
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幅員遼闊,但山地和丘陵卻占60%以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鑲嵌在縱橫交錯的山地中,形成各自獨立的單元。
連接,勢在必行。
貴廣高鐵列車駛過陽朔山水 攝影 黃一駿
滇越鐵路人字橋 攝影 舒駿逸
2018年6月9日,武漢地鐵7號線三陽路越江隧道,工人正在檢修越江盾構(gòu)機內(nèi)部核心結(jié)構(gòu)
攝影 黃蕾
跨越大江大河,鑿穿高山峽谷,飛躍海峽海灣……攻堅克難,也要把這個龐大的國家連成一體。
終于,我們擁有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wǎng),也成為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wǎng)運行的國家,人背馬駝的時代一去不復(fù)返。
如今,我們可以通過公路鐵路便捷出行,北方人可以吃到南方的熱帶瓜果、用上南方的水,南方人也吃得上東北黑土地種出的糧食、燒上北方運來的煤。
中國人口分布圖 制圖 星球研究所
中國電力資源分布及調(diào)配 制圖 星球研究所
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舒適,離不開一項項拔地而起的超級工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南水北調(diào)……一組簡簡單單的4字項目,背后是超大范圍、超大規(guī)模的資源重組和配置。
霧霾從哪里來 制圖 星球研究所
當(dāng)國家高速運轉(zhuǎn)起來,對青山綠水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
土地修復(fù)、治水防洪、保衛(wèi)藍天、生態(tài)多樣性保護……書里用單獨的一章,講述我們對保護家園所做出的努力。
西安高新區(qū)藍天 攝影 王警
這里是西安,掃去霧霾和沙塵,藍天白云,格外漂亮。
大渡河四川瀘定段 攝影 曹鐵
這里是四川瀘定,蜿蜒的鄉(xiāng)村公路看起來是不是很像一只巨大的手?
最后,《這里是中國2》帶我們沖出地球,目光直指太空。
T字構(gòu)型的中國空間站 制圖 星球研究所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五號”飛船起飛的過程 攝影 南勇
50多年前,我國成功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50余年后,一代代中國運載火箭奔向星辰大海,天宮攬月,北斗布陣。
北斗完全體 制圖 星球研究所
這是北斗衛(wèi)星導(dǎo)航衛(wèi)星系統(tǒng)。
45顆衛(wèi)星在太空中環(huán)繞地球,2700多個基準站在地面上組成“天羅地網(wǎng)”。
30多萬名科技工作人員,400多家研發(fā)單位,奮戰(zhàn)20多年,夢想終于成真。
中國邊防軍人在雪山上巡邏 攝影 劉曉東
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shè)者擺出“祖國萬歲”的字樣
攝影 黃正平
“武漢半島”和長江橋梁拉頁
中國很大很大,大到難以用單一的維度去描述,大到值得出很多很多書來講述她;中國又很小很小,你是什么樣,中國就是什么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