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壇最近這場大戲,真可以說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他們估計要趁著國際局勢大亂,擺脫美國的控制,掙脫那根綁了七十多年的繩子,這機會可不是天天有,錯過了,可能得再等幾十年。
首相石破茂一聲不吭就把“帥印”往桌上一扔,留下一份讓日本人牙根癢癢的美日貿易協(xié)議,整個國家像被人按住脖子灌了一碗苦藥,明明知道苦,也只能吞下去。
可問題是,這碗藥到底能治病,還是直接送命?誰都不敢打包票,日本這次,賭的不是錢,是國運。
要說日本人最不能忍的,其實不是政壇換人,而是那份讓人咬牙切齒的美日貿易協(xié)議,5500億美元,折合下來差不多是日本GDP的十分之一,直接把日本養(yǎng)老金儲備十年都搭進去了。
錢不是小數目,更扎心的是錢怎么花,根本輪不到日本說話,全聽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一句話,想象一下,自己辛辛苦苦攢的錢,被人拿去炒樓、買芯片、修油管,連個商量的余地都沒有。
更厲害的是,收益分賬的規(guī)矩,大到離譜,成本回本前,日美五五開,剛能喘口氣,可一旦收回成本,日本只能分到一成,剩下九成歸美國,買賣做到這份上,虧得連底褲都不剩,難怪日本民眾一邊倒反對。
協(xié)議明明白白寫著錢不到位,美國就要加汽車等一票商品的關稅,這種赤裸裸的威脅,連遮羞布都懶得披,要是擱在80年代,光這條款日本就敢拍桌子走人,可如今呢?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這種被動局面,其實不是一天兩天了。上世紀廣場協(xié)議,日本被美國硬生生拖進“失去的三十年”,這一回又來了個“廣場協(xié)議2.0”。不同的是,這次日本身上背的債、外部環(huán)境的壓力,比那時候只多不少。
說到底,日本這5500億美元不是投資,是交“保護費”,美國想讓日本的錢流向哪里就流向哪里,想讓日本買什么就買什么,自己一點掌控權都沒有。
日本的產業(yè)鏈、技術命脈,全都握在別人手里,等于自己下了一盤棋,卻連棋子都不是自己動,這場風暴的中心,是石破茂的突然辭職。外人看著像是“臨陣脫逃”,其實背后的賬比誰都清楚。
石破茂8月份支持率反而漲了,按理說他可以繼續(xù)賴著不走,可他偏偏選在協(xié)議簽字之后拍拍屁股走人,說白了,是不想背這個黑鍋。
自民黨副總裁菅義偉和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提前找到他,勸他早點退位,為的是避免黨內撕破臉,石破茂要是繼續(xù)執(zhí)政,自己親手執(zhí)行這份“賣身契”,下場只會更難看。
其實,石破茂上任之初,野心不小,他想走一條中美平衡路線,不光試圖減少對美債的依賴,還放話要搞經濟獨立。
可美國這邊一紙行政令就把他所有算盤全敲碎,外交上走鋼絲,經濟上被掐脖子,石破茂根本騰不出手來搞平衡,只能被動接招。
更扎心的是,日本國內民意徹底沸騰了,協(xié)議一曝光,東京街頭罕見爆發(fā)示威,反對“賣國”的口號此起彼伏。
這不是單純的反政府,更是對整個美日同盟體系的失望,過去說同盟,現在看著像收保護費的契約,誰還信?
日本民眾的覺醒,不只是對協(xié)議的不滿,更是對政治體系的質疑,美國動不動就拿大棒敲頭,誰不聽話就加稅,誰讓步就簽協(xié)議,日本已經不是第一次吃虧了,可偏偏還得忍,這種憋屈誰受得了?
面對經濟上的失血,日本并沒有選擇低頭認命,反倒在軍事上大動作頻頻,防衛(wèi)預算直接拉到8.85萬億日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九州部署遠程反艦導彈,射程直指中國沿海,預算案一砸就是600億美元,軍費占GDP占比拉高,這些動作,說是“專守防衛(wèi)”,誰信?
日本一邊加大對美軍的依賴,一邊又想拉歐盟、東盟來分擔壓力,WTO里聯合抗議美國關稅,區(qū)域貿易也想分一杯羹。
可這條鋼絲,越走越細,美日協(xié)議把日本的經濟命脈死死拴住,誰當首相都得“照單全收”,高市早苗再強硬,也跳不出美國的圈,小泉進次郎再會做人,也繞不開華盛頓的陰影,日本想掙脫七十多年的繩索,難度比登天還大。
當然,中國的態(tài)度也很明確,日本軍事擴張,突破“專守防衛(wèi)”底線,直接引發(fā)亞洲周邊國家的警惕。
如果日本不深刻反省歷史,軍事野心“死灰復燃”,地區(qū)和平就沒法保證,歷史的影子還沒散,日本的動作難免讓人想起過去的教訓。
而經濟困境更是雪上加霜,二季度GDP下滑0.4%,通縮壓力又回來了,能源要靠高價進口,制造業(yè)、家庭用電都吃緊。
國債壓力越來越大,產業(yè)鏈高端環(huán)節(jié)被美國吸走,國內剩下的只是低附加值,5500億資金外流壓縮了民間投資空間,消費、就業(yè)、社保都跟著吃緊,日本在經濟上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有人以為日本現在是在拼命掙脫美國控制,其實更像是在更苛刻的規(guī)則下維持表面的平衡,5500億美元的投資協(xié)議,再加上不斷膨脹的軍費開支,把日本推到了戰(zhàn)略的“夾縫”里。
表面上,日本想通過跟美國討價還價,比如說多買點液化天然氣、增加駐日美軍經費,換取汽車關稅豁免,這種“以合作換利益”的博弈,其實是從“被動挨打”走向“主動參與”,可惜主動權依然不在自己手里。
日本聯合歐盟在WTO里挑戰(zhàn)美國關稅的合法性,推動數字貿易聯盟,和東盟搞RCEP,2025年區(qū)域貿易額破1.5萬億美元,看似多線操作,實則步步維艱。中美戰(zhàn)略攻守已經易位,日本夾在中間,隨時可能成為“棄子”。
石破茂辭職后,新首相人選呼之欲出,無論是高市早苗的強硬,還是小泉進次郎的新派,真正的主動權都被美日協(xié)議鎖死了,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還沒完,接下來,可能是“失去選擇權的幾十年”。
現在的日本,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能左右世界經濟的“東亞小巨人”,一個國家要是連自己的命運都掌握不了,最后只能被別人當成棋盤上的棋子,日本這一次,賭的不是翻盤,而是在大國博弈中保住一線生機。
日本這次是真的把家底都押上了,是絕地求生,還是自斷后路,不是誰一句話能定論,國際棋盤風起云涌,日本只能在夾縫中求生,賭國運的結果如何,牽動整個亞太,靜觀其變,也許是唯一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