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有時候能讓你看透消費世界的迷霧。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時候?明明沒打算買,結果逛著逛著就拎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回家,事后又后悔又花冤枉錢了?
最近翻《牛奶可樂經(jīng)濟學》才發(fā)現(xiàn),之前讀只覺得有意思,現(xiàn)在再看,書里藏的全是能戳中日常消費的門道。
今天不單純聊書,就跟你說說那些能幫你少踩購物坑的原理,下次花錢能更明白。
一、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
書里這個問題看著簡單,其實藏著“成本和效率”的門道。
牛奶得放冰箱吧?方盒子能把冰箱空間塞得更滿,降低儲存成本;可樂大多常溫賣,圓瓶子拿在手里舒服,還能扛住碳酸的壓力。
就像經(jīng)濟學家弗里德曼說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選擇都有成本?!?/p>
「為幫助大家避坑,了解更多日常經(jīng)濟小常識,我找到了這本書的鏈接,希望能幫到大家~」
這道理放生活里也一樣實用:
上班找方向:
你想做“專才”(像牛奶方盒子那樣,精準匹配某個崗位),還是“通才”(像可樂圓瓶子,啥場景都能搭)?
這完全取決于你所在環(huán)境的“存儲條件”和“需求特性”。
與朋友打交道:
為啥有的人跟人相處很直接,有的人卻很委婉?
其實大家都在不自覺地計算——這么處,我花的精力、感情值不值,能不能有好的相處結果。
二、折扣券的真正目的不是幫你省錢
書里說得很明白:
商家發(fā)折扣券,其實是“看人定價”——把兩類人分開:一類是愿意花時間找券、對價格特敏感的,另一類是嫌麻煩、直接買的。
這解釋了為什么同一航班相鄰座位的兩個人,可能支付了相差一倍的票價;電影院給學生、老人打折,都是一個道理。
洞察了這一點,我們該怎么做?
巴菲特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放到消費里也適用:
別被“折扣”勾著走,先問問自己:
這東西是真需要,還是只圖便宜?省那點錢,值不值得花時間找券、湊滿減?
三、“免費”的東西才最貴
書里列舉了好多例子都在告訴我們:
越是免費的東西往往讓我們付出更高的隱性成本。
免費的軟件竊取我們的數(shù)據(jù),免費的活動浪費我們的寶貴時間,免費贈品促使我們購買本來不需要的東西。
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總覺得“免費的不占白不占”,卻忘了經(jīng)濟學家薩繆爾森說的:“稀缺性是經(jīng)濟學的核心,而注意力是當下最稀缺的資源?!?/p>
我們每天刷免費視頻、看免費文章,其實都是在用注意力“買單”,但很少想:這么花時間,到底值不值?
四、實操干貨:怎么選才不糊涂?
讀完這本書,我總結了3個簡單實用的思路:
1,看見隱性成本:
每個選擇都有看不見的成本,試著找出它們 ,比如:時間、精力。
2,理解激勵機制:
不管是商家還是自己,做決定都有原因——比如商家打折是為了多賣貨,你自己選一件東西,也得想清楚是被啥打動了。
3,多問一句“不選會怎樣”:
做決定前,想想有沒有別的選擇,選了這個,會錯過什么,又能得到啥。
經(jīng)濟學是看生活的“放大鏡”
再讀《牛奶可樂經(jīng)濟學》,最的收獲不是記住了多少經(jīng)濟學概念,而是多了個看世界的角度。
原來經(jīng)濟學不是課本里枯燥的公式和曲線,而是能看懂人類行為的鑰匙——它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世界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以及如何在其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下次你進超市、刷手機買東西,或者做出任何一個微小的決定時,不妨用這個思路想想——說不定能發(fā)現(xiàn),日常里藏著好多有意思的門道。
PS: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收獲,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看懂經(jīng)濟行為背后的邏輯,少踩坑~
??點個推薦
點擊下方小卡片
關注小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