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諸葛亮,我們腦海里浮現(xiàn)的形象,大多是那個羽扇綸巾、運籌帷幄、近乎于“神”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為了“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理想鞠躬盡瘁,而北伐,就是他實現(xiàn)這個理想最核心的軍事行動。
在諸葛亮總共五次北伐中,公元228年春天(建興六年)發(fā)動的第一次北伐,公認是距離成功最近、戰(zhàn)果最輝煌、機會最好的一次 ??梢哉f,那是一次天時地利都占盡的完美開局,甚至被后世許多人稱為“天賜良機”。然而,就是這樣一手好牌,最后卻以蜀軍倉促撤退、無功而返告終。這就很奇怪了,到底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讓一個看似完美的計劃,最終走向了失敗的結局呢?
天時地利,堪稱完美的開局
要說這次北伐的開局有多好,我們得先看看諸葛亮都做了哪些精心的準備,以及當時的大環(huán)境是怎樣的。諸葛亮在發(fā)動北伐前,花了大量時間穩(wěn)定后方,發(fā)展生產(chǎn),訓練軍隊,并且在公元227年上呈了那篇流傳千古的《出師表》,統(tǒng)一了內部思想,做足了戰(zhàn)前動員。
時機選擇上,諸葛亮更是老辣。當時曹魏的主要戰(zhàn)略重心放在了東線,全力防備江東的孫吳,對西線的蜀漢有所松懈。這就給了諸葛亮一個絕佳的戰(zhàn)略窗口期。
具體的軍事部署上,諸葛亮玩了一手非常漂亮的 “聲東擊西”。他派大將趙云和鄧芝,率領一支偏師,大張旗鼓地宣稱要從斜谷出兵,直取長安門戶郿城,成功吸引了曹魏大都督曹真的主力部隊前去對峙。而諸葛亮自己,則親率北伐主力大軍,悄無聲息地從西線的祁山方向發(fā)起了真正的進攻。
這一招果然奏效,曹魏方面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蜀軍的初期進展異常順利,根據(jù)史料記載,南安、天水、安定這三個郡的守軍幾乎沒什么抵抗,甚至有太守直接棄城逃跑,三郡望風而降,紛紛響應蜀漢。這個消息傳到洛陽,整個曹魏朝廷為之震動,魏明帝曹叡甚至緊張到親自趕赴長安坐鎮(zhèn)指揮,調兵遣將,以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
可以說,北伐的序幕拉開得非常漂亮,諸葛亮的目標并非一步就拿下長安,而是先奪取隴右地區(qū),這里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戰(zhàn)略走廊,人口、馬匹、糧食資源豐富,一旦拿下,蜀漢就有了向東進取關中的穩(wěn)固前進基地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這個戰(zhàn)略目標幾乎就要實現(xiàn)了。然而,就在這大好形勢下,一個關鍵節(jié)點的失誤,卻讓整個戰(zhàn)局急轉直下。
街亭之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這個親手葬送了完美開局的關鍵節(jié)點,就是后來家喻戶曉的街亭之戰(zhàn)。
咱們先得明白街亭是個什么地方。它不是一座大城,但它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街亭是隴右地區(qū)通往關中的咽喉要道,也是當時諸葛亮主力大軍的后勤補給線所必須經(jīng)過的地方。守住街亭,蜀軍就能繼續(xù)在隴右從容作戰(zhàn),甚至可以關上門來收拾魏國在隴右的殘余部隊;可一旦街亭失守,蜀軍的補給線就會被徹底切斷,主力大軍的后路也就沒了,會陷入被包圍的危險境地。
如此重要的一個地方,派誰去守,就成了決定戰(zhàn)役成敗的關鍵。當時,軍中像魏延、吳壹這樣的宿將都認為應該派自己去,但諸葛亮力排眾議,選擇了他非常賞識和著力培養(yǎng)的參軍,馬謖。這個決定在當時和后世都充滿了爭議,畢竟,先主劉備白帝城托孤時曾特意囑咐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可惜,諸葛亮還是選擇了相信自己的眼光。而馬謖到了街亭,更是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沒有聽從副將王平的正確建議,在當?shù)老抡?,靠近水源,穩(wěn)扎穩(wěn)打。反而,他深受兵法理論影響,自作聰明地把大軍拉到了一座孤山上,想憑借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克敵制勝。
這種紙上談兵的部署,在經(jīng)驗老到的曹魏名將張郃眼里,簡直就是個天大的破綻。張郃率領五萬精銳援軍趕到后 立刻識破了馬謖的意圖。他沒有急于攻山,而是指揮部隊迅速包圍了那座山,更要命的是,他派兵切斷了蜀軍下山取水的水源。山上的蜀軍很快就因為缺水而陷入混亂,軍心動搖,不戰(zhàn)自潰。張郃趁勢發(fā)起總攻,蜀軍大敗。
街亭的失守,像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引發(fā)了連鎖反應。諸葛亮親率的主力部隊側翼完全暴露,失去了安全保障。為了避免全軍覆沒,他只能萬分痛心地放棄已經(jīng)到手的三郡,下令全線撤退,同時緊急遷徙了隴西一千多家民眾回到蜀中。就這樣,一場本是完美開局的北伐,因為街亭之敗,最終以慘淡收場。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并上書自貶三級,以承擔這次用人失察的重大責任。
完美開局背后,早已埋下的隱患
很多人把這次北伐的失敗,簡單歸咎于馬謖的致命失誤和諸葛亮的用人不當。這固然是最直接的原因,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深挖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即便沒有街亭之失,這次北伐的成功之路也依舊是布滿了荊棘。那些看似完美的開局背后,其實早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最根本的問題是國力的硬傷。蜀漢和曹魏在綜合國力上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曹魏占據(jù)中原和北方,人口、經(jīng)濟、兵員數(shù)量都遠超偏安一隅的蜀漢 。這就決定了蜀漢的戰(zhàn)爭潛力非常有限。北伐是一項極度消耗國力的行動,尤其是后勤補給。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糧食、軍械從成都平原運到幾百公里外的秦嶺前線,路途艱險,損耗巨大。諸葛亮后來發(fā)明“木牛流馬”這樣的運輸工具,就是為了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 ,但這終究是治標不治本。蜀漢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zhàn) 必須速戰(zhàn)速決。一旦戰(zhàn)事陷入僵持,先撐不住的一定是蜀漢。
蜀漢人才凋零的困境。到了公元228年,當年跟隨劉備打天下的那批元老級戰(zhàn)將,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早已凋零殆盡。雖然軍中還有魏延、趙云(此時已年邁)等良將,但整體的人才厚度,特別是能夠獨當一面、擔當方面重任的帥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斷層 。諸葛亮之所以冒險起用毫無大戰(zhàn)經(jīng)驗的馬謖,背后也透著一股無奈,他急于培養(yǎng)新生代將領來接班。可惜,這場代價高昂的“實戰(zhàn)考試”,馬謖交出的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也暴露了蜀漢政權人才儲備的嚴重不足。
最后,我們還不能不提一下諸葛亮戰(zhàn)略選擇的穩(wěn)健與風險。當時大將魏延曾提出一個非常大膽的“子午谷奇謀”,建議由他率領一支精兵,穿越艱險的子午谷,直接奇襲長安。這個計劃如果成功,收益巨大,但風險也同樣巨大,一旦失敗就是全軍覆沒。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最終否決了這個方案,選擇了先取隴右、步步為營的穩(wěn)妥路線。這條路線更穩(wěn)健,容錯率更高,但缺點是速度慢,給了敵人調兵遣將、從容應對的時間。張郃的援軍能夠及時趕到街亭,也與此有關。我們無法斷定子午谷奇謀就一定能成功,但諸葛亮的謹慎,確實也讓他失去了一次奇襲制勝的可能性。
因此,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不應僅僅看作是一次軍事上的挫敗,它更是一場宏大理想與殘酷現(xiàn)實的悲壯碰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