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者,國家之魂。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80年來,一座座紀念館為歷史存證,讓血與火鑄就的記憶永不褪色。這個暑假,00后東南大學學生張伊在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做志愿者,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張伊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她說:“博物館共采訪收集了1540位抗戰(zhàn)老兵的口述歷史資料,手印1800余份。這是一份沉甸甸的‘烽火檔案’,訴說著抗戰(zhàn)老兵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這來之不易的勝利?!?/p>
在南京,有這樣一座民間博物館,占地面積不大,但意義非凡。它以獨特的民間視角記錄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歷史,館內6700余件藏品、4萬余冊抗戰(zhàn)圖書,都在靜靜講述著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每天,這座民間博物館總會迎來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在博物館的C位陳列著一件鎮(zhèn)館之寶——大公報的“日本投降矣”報紙。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說:“從2006年創(chuàng)辦博物館那天起,我就希望能夠收藏到‘日本投降矣’這份報紙。幾年前,我得知有位老先生1945年在重慶讀書時,買了所有當時刊登日本投降消息的報紙。其中就有這張著名的大公報‘日本投降矣’報紙。我就去買了這位老先生當時買下的所有報紙,終于使博物館能夠如愿以償,使這張報紙和大家見面。”
今年暑假最熱的電影莫過于《南京照相館》,不久前張伊也看了這部電影。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侵華日軍在南京明城墻掠奪磚石,準備運回日本用于建造“八纮一宇”塔。在關鍵時刻,一名中國守軍視死如歸,毅然舉起城磚反擊敵人,這一舉動令無數(shù)觀眾為之動容。
這讓張伊想到了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藏有的一塊石材,上面刻有麒麟浮雕。事實上電影中的這一情節(jié)是根據(jù)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而吳先斌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追索南京城磚。他的“討石”經(jīng)歷要從2013年說起。那年博物館里來了一位特殊的參觀者,是80多歲名叫來住新平的日本老人,他告訴了吳先斌關于“八纮一宇”的真相。臨走時,他還送了一張照片給吳先斌。
就這樣,吳先斌從2015年開始率團赴日,向宮崎縣政府遞交公開信,要求歸還被劫石材。2024年,他曾再次前往宮崎縣,卻只能帶回石材的復制品,直到現(xiàn)在仍沒有正式討回。吳先斌表示,如今這座塔被包裝為“和平之塔”,其實不過是對歷史的掩飾。盡管這些磚石是被日軍用野蠻的方式搶奪過去的,但我們還是要用文明的方式把它討回來。
如今80年過去,今日之中國已不復昨日,張伊說:“作為青年人,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奮發(fā)圖強,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 記者 徐夢云/文 馬晶晶 顧聞 劉暢/攝 倪博雷/后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