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遼興宗耶律宗真的目光死死地盯著宰相張儉的右袖,一年前,他趁張儉奏事躬身時暗令內(nèi)侍用燒紅的炭鉗燙了個指肚大的洞。
而此刻,張儉粗布袍上一塊灰布補丁正嚴嚴實實蓋著那處痕跡,帝王心中大悅,散朝后立刻沉聲道:
傳朕旨意,開國庫,任張相自??!
遼興宗會做此試探,并非無端猜忌,遼朝自建立起契丹貴族多崇尚奢華,官員服飾講究用金線刺繡、貂皮鑲邊。
連地方節(jié)度使的日常衣物都要備十幾套,而張儉自遼圣宗時期入仕,數(shù)十年如一日穿著粗布袍。
上朝用的笏板是槐木所制,連腰帶都是銅扣而非玉飾,朝野間雖稱他清儉,卻也有私下議論:
張相如此,莫不是故作姿態(tài),博帝王歡心?
這些議論,遼興宗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他自幼由張儉教導,深知其嚴苛——
幼時因新衣穿超三日,被張儉罰跪誦讀《節(jié)用篇》,成年后想增設(shè)東宮儀仗,又被張儉以民力有限駁回。
可登基后面對滿朝錦衣玉食的權(quán)貴,他偶爾也會疑惑:張儉的清廉,真能抵得住權(quán)力的誘惑?
重熙六年正月,機會來了,張儉因西北旱災奏請開倉放糧,遼興宗在思政殿召見他。
議事畢,張儉起身行禮,遼興宗示意內(nèi)侍李德全賜茶,暗中遞了個眼色。
李德全會意,趁張儉轉(zhuǎn)身接茶的間隙,用燒紅的炭鉗在其袍袖內(nèi)側(cè)輕輕一燙——
動作極快,炭鉗只碰了一瞬,留下個淺焦痕,連張儉自己都沒察覺。
這個洞,就當是道題,遼興宗事后對李德全說,若他半年內(nèi)換了衣袍,便是言行不一,若還穿著,朕便信他是真清廉。
可他沒料到,這道題因邊境戰(zhàn)事竟拖了一年才見分曉。
張儉能在遼朝官場站穩(wěn)腳跟本身就是個奇跡。
34歲的他考中進士第一時遼朝的科舉還帶有濃厚的契丹優(yōu)先色彩,漢人考生不僅錄取名額少,即便中了狀元也多被派往邊地任職,難以進入中樞。
云州當時是遼宋邊境的軍事重鎮(zhèn),節(jié)度使府的官員多是契丹貴族,對漢人幕僚本就輕視。
張儉剛到任時,有人見他總穿一件洗得發(fā)白的麻布袍故意調(diào)侃:張狀元,你這袍子怕是比你家祖上的典籍還舊吧?
張儉不惱,只回道:衣能蔽體即可,他的認真慢慢改變了別人的看法。
統(tǒng)和二十三年云州遭遇蝗災,農(nóng)田顆粒無收,節(jié)度使急得團團轉(zhuǎn)。
張儉卻提出以工代賑——組織災民修繕城墻、疏通河道,每日發(fā)糧兩升。
他還親自去糧庫核查賬目,發(fā)現(xiàn)有官員虛報損耗,當即奏請罷免,災后統(tǒng)計云州因災餓死的百姓不足百人,遠少于周邊州縣。
節(jié)度使在給遼圣宗的奏折中寫道:張儉雖為漢人,卻有濟世之才,且清廉自守,可為大用。
真正讓張儉脫穎而出的是遼圣宗的一場夢。
遼圣宗巡幸云州,夜里夢到四位書生持燈朝拜,他將食盒分四份,每人兩口,占夢官解道:
四人兩口為儉’字,此乃得賢人之兆。
次日,節(jié)度使舉薦張儉,遼圣宗一見其樸素儀態(tài),又聽他談論政務條理清晰,當即任命他為監(jiān)察御史,調(diào)入上京。
這才有了后來張儉教導太子、輔佐兩朝的故事。
遼興宗的考題遞出后不久,西夏李元昊稱帝,與宋朝爆發(fā)戰(zhàn)爭,遼朝邊境也受到波及.
遼興宗忙于調(diào)兵遣將、應對宋夏局勢,竟忘了袍袖上的小洞.
直到重熙七年春,戰(zhàn)事暫歇,他才在朝會上重新注意到張儉的衣服。
那一年里,張儉并非沒機會換袍,遼興宗曾賜他兩匹紫綾讓他做新衣服,張儉卻把紫綾分給了府中仆人。
太子耶律洪基送他一件狐裘,他也轉(zhuǎn)贈給了邊關(guān)凍得發(fā)抖的老兵。
府里的管家勸他這袍子都補了三次了,不如做件新的,張儉指著窗外說:
你看街上的百姓,還有人穿著單衣過冬,我這有補丁的袍子,已經(jīng)比他們暖和多了。
他甚至親自縫補那件帶洞的袍,粗布質(zhì)地硬,他的手指被針扎破好幾次,管家想替他縫,他卻搖頭:
自己的衣服自己縫,才知道一針一線的不易,若為官者連這點苦都吃不了,怎會體諒百姓紡線織布的辛勞?
朝會后,遼興宗讓人把張儉的袍子取來親自翻看,補丁用的是更粗的灰布,針腳密密麻麻,邊緣還能看到焦痕的痕跡。
他忽然想起張儉去年奏報的糧價——當時上京米價暴漲,張儉不僅自己減了俸祿,還奏請官員們捐出三分之一的俸祿賑濟災民.
對比滿朝官員中飽私囊的行為,他心中的羞愧與敬佩交織在一起。
打開國庫的命令下達后,內(nèi)侍們都以為張儉會挑選金銀珠寶或珍稀綢緞,張儉卻徑直走到角落取出三匹灰布。
遼興宗見他只拿了灰布驚訝地問:太師為何只取這個?
張儉躬身回道:臣的袍子還能補,府中也不缺用度,這三匹灰布,臣想送給云州的織戶——
去年蝗災他們的織布機多有損壞,用這布做些工具袋,也能幫他們早日恢復生產(chǎn)。
遼興宗聽完沉默良久,隨后對左右說:朕原以為清廉是個人品行,今日才知張相的清廉,是為百姓留余地。
他不僅沒收回命令,還額外賜給張儉五千貫錢讓他用于云州織戶的救濟。
此事傳開后滿朝官員深受震動,不少人開始減少奢華開支,遼朝官場的風氣也為之一變。
張儉后來用那三匹灰布和五千貫錢在云州建了一座織坊,幫助災民就業(yè)。
織戶們?yōu)榱烁兄x他,特意織了一匹帶有儉字紋樣的布送到他府中,張儉把布掛在書房,直到去世都沒取下。
張儉的清廉,不僅贏得了遼興宗的信任,更影響了遼朝后期的政治。
他始終堅持輕徭薄賦,反對大規(guī)模用兵, 張儉去世后,遼興宗追贈他為太師,還特意下旨:
后世官員,皆當以張儉為楷模,禁奢華,重民生。
他的那件帶洞的袍也被收藏在遼朝的秘府中,成為皇室教育后代的實物教材。
直到遼朝末年,天祚帝還曾讓大臣們瞻仰這件袍子,感嘆:若諸臣皆如張相,遼何至于此?
張儉用一件帶補丁的袍,告訴遼興宗:真正的治國者,當知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
而遼興宗打開國庫的決定也體現(xiàn)了帝王對賢臣的認可與對民生的重視。
這段故事,雖發(fā)生在近千年前的遼朝,卻依舊能給后世以啟示:君臣相得,從來不是靠權(quán)謀算計,而是靠共同的家國情懷。
參考資料:
1. [元] 脫脫等:《遼史·張儉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
2. [宋] 葉隆禮:《契丹國志·遼興宗紀》,中華書局2014年版
3. 陳述:《遼史補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
4. 景愛:《遼代歷史與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5. 遼上京博物館編:《遼上京出土文物精粹》,文物出版社2018年版
6. 《遼史·百官志》(記載遼朝漢人官員任職情況),中華書局1974年版
7. 《遼史·食貨志》(記載遼興宗時期糧價與賑濟政策),中華書局1974年版
8. 王曾瑜:《遼宋金代的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