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節(jié)目我們說過了,上周美國猶他州山谷大學,共和黨年輕一代的明星級人物、MAGA青年旗手,被特朗普視作MAGA“接班人”的查理?柯克,在校園演講中遭槍擊身亡,這一件震驚全美的槍擊案,有一次撕裂了美國政治的脆弱平衡。而在日前,嫌犯終于被確認并被逮捕,是22歲的青年,泰勒?羅賓遜。
值得我們今天再提的是,這起事件本應是一起清晰的政治暴力案件,但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卻一直在圍繞著一種詭異的敘事風格進行。大部分民主黨控制的報道都聚焦于兇手的“MAGA家庭背景”,卻對嫌犯本身強烈的“左翼”標簽,如“覺醒人士”“有變性女友”等相關標簽報道不多。實際上,據一些消息人士透露,羅賓遜近年與一名跨性別伴侶同居,其社交圈主要由特朗普MAGA群體強烈反對的環(huán)保激進主義者和LGBT活動家所構成,這與嫌犯家庭的MAGA傾向形成尖銳對立。但這種家庭內部的意識形態(tài)分裂,卻被美國民主黨主流媒體刻意淡化處理了。
美國執(zhí)法部門證實,羅賓遜在案發(fā)前已在網絡上發(fā)布大量針對柯克的極端言論,甚至在家庭聚會中公開指責柯克“充滿仇恨,并且散布仇恨”。這些行為清晰地勾勒出嫌犯的政治立場極左激進化軌跡,而嫌犯行兇時使用的子彈彈殼上的符號標識,更直接指向了嫌犯的極左翼運動“反法西斯運動”暴力分子身份。然而,美國民主黨主流媒體的頭條報道,卻將焦點放在“兇手父親為MAGA支持者”“保守派家庭出逆子”等角度。這種選擇性報道形成的信息繭房,不禁讓人聯想到2020年美國“黑命貴”騷亂期間,特朗普指控“反法西斯運動”組織“煽動無政府主義暴力”,結果卻被主流輿論質疑“缺乏證據”。如今,當具體線索物證再次擺在面前時,媒體卻重演2020年的集體失聲,這種敘事,反MAGA的操控痕跡實在過于明顯。
而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更印證了這件槍殺事件,存在嚴重的黨爭政治操弄嫌疑。事發(fā)之后,美國副國務卿蘭道宣布,將對“輕視柯克之死的外國人”撤銷簽證,這種非常規(guī)的外交施壓手段,與其說是維護美國MAGA價值觀,不如說是對美國“左翼”的輿論施壓。
與此同時,極右翼社交媒體上“以牙還牙”的呼聲已開始蔓延,一些民兵組織公開警告“將對左翼據點進行對等報復”。這種對立情緒的升級,極端化已成為美國社會的必然結果。
柯克生前曾極力捍衛(wèi)持槍自由,認為“人人有槍能遏制暴力”,最終卻倒在槍口下,這種充滿反諷的悲劇,恰恰折射出美國政治制度在系統性輿論操控下的失效。
如今,特朗普將柯克比作“兒子”,誓言要讓兇手付出代價,而左翼陣營則通過媒體反擊“借悲劇煽動仇恨”。美國兩黨在國會圍繞是否為柯克舉行祈禱儀式爆發(fā)爭執(zhí),民主黨議員的噓聲被保守派媒體反復播放。這一切都預示著,柯克之死已超越個人悲劇范疇,成為美國兩黨新一輪政治清洗的導火索。這場由輿論操弄點燃的火焰,恐怕要讓美國在混亂中燃燒很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