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如洗,秋水如碧;天高云淡,秋韻宜人。9月17日上午,常德市市直初中語文“研新篇 探整本 導寫作”主題教研活動在常德市第十一中學圓滿舉辦。常德市教科院中學語文教研員劉冰英主任,十一中黨委書記陳學紅、校長郭麗揚出席活動,活動由該校語文教研組長李宗超主持,來自市直各初中學校語文教師齊聚一堂,聚焦新教材新篇目、整本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的新路徑展開交流。
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來自常德市第十一中學的田巳平老師帶來了一堂極具示范意義的《紅巖》整本書閱讀研討課,從“小蘿卜頭”形象切入,通過外貌描寫“頭大身瘦”等細節(jié),迅速激發(fā)學生對書中人物的興趣,學生通過小組分享閱讀卡片,從人物生平、關鍵情節(jié)到精神特質,對“江姐”“許云峰”“華子良”等人物進行了立體解讀,課堂的點睛之筆在于引導學生將人物共性與“紅巖精神”深度關聯(lián),并拋出“新時代是需要像江姐一樣直面挑戰(zhàn)的“勇者精神”還是像華子良一樣隱忍布局的“智者智慧”?”這一思辨性問題,推動學生對精神價值的認知從書本走向現(xiàn)實。
隨后,來自常德外國語學校的李嘉雯老師帶來了《天上有顆“南仁東星”》傳記閱讀研討課,李老師以時間為經(jīng),以精神為緯,巧妙串聯(lián)起南仁東先生1968、1978、1993、2011等關鍵人生節(jié)點,課堂的亮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從仰望星空的少年,到成為別人仰望的星星”的精神蛻變,并以書信寫作的形式,將感悟與敬意化為青春誓言,實現(xiàn)了情感體驗與寫作實踐的完美融合。
課堂展示后,常德市三中楊博雅老師以“新課標視域下景物描寫教學的三維突破”為題開展講座,圍繞“任務、情境、支架”三個維度,系統(tǒng)闡述了如何突破景物描寫教學的瓶頸,任務上分為“抓特征、造意境、融情感”,結合《三峽》設計“景物任務卡”;情境上建議“還原課文場景”“體驗生活場景”;支架上提供“觀察工具箱”“描寫技巧錦囊”和“修改量表”等實用工具,幫助學生從“不會寫”到“會寫”,再到“寫得好”,為與會教師提供了極具操作性的教學模式。
隨后進入評課交流環(huán)節(jié),常德芷蘭實驗學校陳建國老師對兩堂展示課進行了精準點評,尤其是對田老師的課用“以能力為槳,以創(chuàng)新為帆”給予高度評價,全程既充分肯定了兩堂課的亮點與創(chuàng)新之處,也提出了中肯的改進建議。育才中學毛美霞老師分享了備課組在新課標實踐中的寶貴經(jīng)驗,與會老師們認真聆聽,深受啟發(fā)。
最后,常德市教科院中學語文教研員劉冰英主任對活動進行總結,她對承辦方和所有參與教師表示感謝,充分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動的引領作用,認為兩堂展示課緊扣“研新篇 探整本”的主題,為整本書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楊博雅老師的講座則從“任務、情境、支架”三個維度,為寫作教學提供了清晰的路徑與方法。劉主任強調,語文教師應立足新課標,做語文教學的先行者、引領者、鼓勵者,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聚焦核心素養(yǎng),將課堂真正建設成為學生感受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舞臺,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市直初中語文教師搭建了優(yōu)質的交流平臺,也為推動常德市初中語文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注入了新動力。常德市第十一中學也將借著本次主題教研活動在學校成功舉行的東風,繼續(xù)深耕教學教研,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基。
來源:指尖新聞
作者:劉文超
編輯:邱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