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蔡華麗 梅從政
在曲阜,時間擁有不同的度量衡。
它不只是鐘表的刻度,還是萬仞宮墻壘起的厚度、千年古柏刻寫的年輪,更是泗水河畔千年不息的書聲余音。
這座因一位圣人而銘刻于世界文明版圖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浸潤著講學誦弦的余韻。尊師重教是這座古城的文化基因,在這里,至圣先師的初心與風骨,并未止于廟堂之上的供奉,而是化作一種磅礴而持久的力量,深刻塑造著曲阜乃至整個中國教育的氣象與格局。
在曲阜師范大學校園內,坐落著我國唯一的教師主題博物館——中國教師博物館。9月10日,在我國第41個教師節(jié)當天,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這座博物館,探尋中華民族穿越千年的“師道傳承”。
凝望:師道風骨的千年遺存
在教師博物館里,收藏著一個被磨得十分陳舊的竹制扁擔,這個扁擔兩頭微微向下彎曲——明顯是長期挑起重物所致。這個扁擔的主人,是被譽為“深山紅燭”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支月英。
支月英用過的扁擔。曲阜師范大學中國教師博物館供圖
1980年,19歲的支月英考取了教師資格。就在這一年,她來到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zhèn)泥洋村,成為了一名鄉(xiāng)村教師。支月英工作的泥洋小學地處大山深處,是名副其實的“山溝溝”。
大山讓支月英的教學之路異常艱辛。每年開學季,“運教材”就是讓老師們格外頭疼的事。因為汽車無法到達,支月英和其他老師要用扁擔挑著七八十斤的課本、教具翻山越嶺,步行幾十公里才能到達學校。
在這個“山溝溝”里,從“支姐姐”到“支阿姨”,再到“支奶奶”,支月英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2023年11月,支月英將她用過的扁擔捐給了教師博物館。扁擔的兩端刻著兩個字,一個是“堅”,激勵全國的老師們要堅守自己的教學崗位;另一個是“德”,旨在培養(yǎng)學生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師博物館,這根扁擔與入口處甲骨文“教”字中的那根教鞭形神合一。甲骨文中的“教”字左上部分是“爻”,象征著教學內容;左下部分是“子”,也就是正在學習的孩童;右邊則是一個人手持木棍的形象,仿佛師者手持教鞭,鞭策孩童學習的樣子。
支月英肩上的扁擔,便是這古老精神在當代最生動的注腳。這根“教鞭”挑起的,是書本與文具,是為孩子撥開迷霧、看見世界的工具;它所指引的,是一條用腳步丈量出的、通往未來的知識之路。
師道的風骨,就藏在這個跨越幾千年的動作里——那便是“舉起”。無論是舉起教鞭,還是挑起扁擔,教育家們舉起的,從來都是啟迪蒙昧、負重前行的責任與擔當。
在教師博物館一層,復原了孔子“杏壇講學”的場景,這位“至圣先師”從“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六藝之中,提煉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中國教師博物館里復原的孔子“杏壇講學”場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梅從政/攝
從此,教育的形態(tài)從宮廷走向民間,從貴族的特權化為平民的曙光。那根無形的“教鞭”,在孔子手中,化作了滋養(yǎng)三千弟子乃至后世無數(shù)讀書人的陣陣春風。
聆聽:華夏師者的精神密碼
在曲阜師范大學中國教師博物館副教授徐秀的帶領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博物館大廳看到了一尊名為《師道》的雕塑。它的整體造型為一方沃土、一棵大樹、一種精神,寓意在中華文化這方沃土上,廣大教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助力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業(yè)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而教師博物館里所收藏的古往今來那些師者的故事,讓“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一點點變得具象化。
在博物館《教師的典范》展廳里,徐秀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人民教育家”黃大年用過的軍用水壺、投影儀、教學筆記,以及科考探測回來的隕石等展品。
黃大年用過的軍用水壺。曲阜師范大學中國教師博物館供圖
黃大年是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2009年,他放棄國外的優(yōu)厚待遇,回國任教于吉林大學?;貒?,他帶領團隊,創(chuàng)造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碧钛a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黃大年始終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他曾在同學紀念冊上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他所發(fā)出的追問,至今仍振聾發(fā)聵:“我們國家如何走向世界一流?”“我們憑什么干不過外面?”“是因為國家需求不緊迫?還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不夠拼命?”
“他以‘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使命擔當,投身強國建設的時代洪流中,他是‘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的好老師代表。”徐秀說。
在同一個展廳里,還陳列著一只紅色喇叭。教師博物館的學生講解員王葆嘉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講述了它背后的故事。這只喇叭,是張桂梅校長在華坪女高使用的。每天清晨五點半,它的聲音喚醒整個校園;課間操時,它傳達指令;中午吃飯,紅歌經它響徹食堂;深夜,它又催促學生就寢。有學生說,一天聽不到喇叭聲,心里就空落落的。它不僅是師生的鬧鐘,更是精神的強心針。
張桂梅用過的喇叭。曲阜師范大學中國教師博物館供圖
這些年,張桂梅校長是“熱搜??汀?,她的故事“看哭”了無數(shù)網友。
2023年9月,王葆嘉曾去華坪女高拜訪張桂梅校長。崎嶇的山路、不便的交通是她去華坪女高最大的感受??珊髞碓诮涣髦兴胖?,整個暑假,當時已經66歲的張桂梅校長都往返于這樣的路上挨個家訪?!皬埞鹈沸iL愿意為中國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終身‘起立’是‘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最鮮明的體現(xiàn)?!蓖踺峒胃袊@。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中國教育史上,除了孔子,還有一個人被尊稱“萬世師表”,他就是陶行知。
陶行知曾立下志愿,開設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xiāng)村。他親自為農民教育編寫了《平民千字課》,奔走于全國各地,義務教廣大農民識字,和眾多知識分子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平民教育運動。
“在陶行知的故事里,我們看見的正是‘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徐秀充滿欽佩地說。
在教師博物館,還有一個展柜一直吸引著來訪者頻頻駐足,里面陳列著“人民教育家”于漪戴了十幾年的手表、眼鏡,還有她的筆筒、著作、傳記與筆記。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當時的頒獎詞中寫著:她已是90歲的耄耋老人,有著60年的教學生涯。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臺上用生命唱歌”。
2024年7月1日,曲阜師范大學師范生給于漪先生寫了一封信,表達由衷敬仰與立志從教的決心。很快,于漪先生回信了。信中寫道:“得知你們以做一名好教師為人生理想,很為你們高興。人無志不立,志存高遠,心中就有明燈一盞……”字里行間都是對后輩的殷切期許。
“于漪先生‘做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態(tài)度,正是‘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的‘活樣本’?!毙煨阏f。
被清華人稱為“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先生,任職期間正逢國家危難之際。由于經費困難,梅貽琦上任伊始就廢除了校長特權和補貼,薪水比普通教授還低,時常生活困頓,他的夫人便在昆明街頭販賣定勝糕補貼家用。有一次上課他差點遲到,向同學們道歉說:“對不起同學們,夫人有點急事,糕點攤子沒有人管,我?guī)兔φ湛戳艘粫海瑳]想到差點誤事。”
“梅貽琦以身作則的堅守,詮釋了教育家‘育人先正己’的風骨,是‘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的典范?!毙煨阏f。
在被譽為“國寶教師”的霍懋征身上,則可以看到師者“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1956年,霍懋征被評為“全國首批特級教師”,她的“十六字方針”“八字方法”“十個學會”等至今仍是很多師范生學習的榜樣。為了減少錯別字的出現(xiàn),霍懋征成立了“消滅錯別字病院”,誰的錯別字少就當“主治醫(yī)生”,錯別字多的就是“病號”,主治醫(yī)生還會向家長“通報病情”。1981年,霍懋征的學生參加北京市畢業(yè)班統(tǒng)考。全班語文平均分高達97.46分,而且沒有一個人寫錯別字。
接續(xù):薪火相傳的教育之光
曲阜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中國教師博物館館長孫祥廣介紹,教師博物館系統(tǒng)地梳理和展示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教育發(fā)展史,描繪了教師職業(yè)和身份的變遷史,呈現(xiàn)了教育政策、教師政策的演進史。在這里,人們可以借助史料、實物、實景打開“國家教師檔案”。
這份寶貴的“檔案”正在激勵著許多青年教師和師范學子。
王葆嘉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在教師博物館志愿服務的五年里,她從一名講解員成長為講解團團長。她說,是教師博物館讓她真正理解了“教師”二字的分量,也讓她堅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2024年9月,王葆嘉赴陜西咸陽支教。她遇到了一位“調皮”的學生,他總是打斷老師說話,辦公室的老師提起他時都直搖頭?!拔蚁氲搅藢υ捴г掠⒗蠋煏r,她給我講述的引導后進生的故事”,王葆嘉開始慢慢了解他,發(fā)現(xiàn)他總是跟媽媽唱反調。于是,她“學著像張玉滾老師一樣”,一遍遍去家訪,緩解他和媽媽的關系,并幫助他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沒想到在期末考試中,這個學生把王葆嘉寫進了作文里,這個當初頂撞她最多的學生也是她離開時“哭得最痛”的學生。
王葆嘉說,“教師博物館里優(yōu)秀教師的故事已經融入了我的血脈,成為我職業(yè)信仰的基石,指引我努力成為一名不忘初心、不負時代的人民教師。”
2024年11月,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工作部部長郝嫻貞來到教師博物館參觀,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的事跡給她帶來深深的感動與激勵:“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p>
作為曲阜師范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高原一年大概會去教師博物館30次。被高原視為榜樣且對她影響最大的也是于漪老師,“于老師強調教育必須‘目中有人’,走進學生的世界”。高原是一名輔導員,每天要面對很多性格、地域各不相同的學生。在榜樣的激勵下,她嘗試主動了解學生的學業(yè)壓力、生活困境、職業(yè)規(guī)劃需求,并提供精準幫扶,“培育他們成長、成人、成才,讓教育更有溫度”。
孫祥廣介紹,教師博物館平均每年接待10余萬人次參觀,其中來自師范類高校的交流團多達700多個?!敖處煵┪镳^旨在為民族留存永恒的文化記憶,為教育珍藏寶貴的歷史遺產,為教師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園。在這里,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歷史厚度、人文深度和時代溫度將得到集中呈現(xiàn)?!?/p>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