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子被視為儒家學(xué)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言行記錄在《論語》中,成為后世讀書人必讀的經(jīng)典。然而,在這些語錄中有一句頗為刺耳的話:“老而不死是為賊?!边@句話流傳開后,很多人第一反應(yīng)是:孔子竟然罵老人多活著就是禍害嗎?可這樣的理解,真的是原意嗎?
“老而不死是為賊”如今常被人斷章取義,認為是對老年人的辱罵。但若追溯《論語》的原文和當時的情境,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并不是隨意咒罵老人,而是對一位老友在特定場合下所說的一句話。究竟孔子是在怎樣的氛圍里講出這句話的呢?
孔子有一位好友,名叫原壤。原壤并非尋常人,他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后代,屬于王室遠支。雖然家族沒落,但仍算得上是貴族后裔。
孔子與原壤同在魯國,都出生于世家背景,自小便結(jié)識,關(guān)系十分要好??梢哉f,原壤是孔子少年時的“發(fā)小”。
不過,兩人的性格大相徑庭??鬃右簧鷱娬{(diào)禮儀,推崇規(guī)矩;原壤則恰恰相反,他為人放浪形骸,不守禮法,更像后世魏晉名士的作風。正因為差異明顯,兩人的交往常常帶有戲劇性的色彩。
兩人友情深厚的一個例子,可以從《禮記·檀弓》的記載中看到。原壤的母親去世時,主持葬禮的人竟是孔子。
在場的人本以為原壤會表現(xiàn)出子女應(yīng)有的悲痛,然而情況卻出乎意料。原壤不僅沒有哭泣,反而神態(tài)輕松,甚至站到母親的棺木上高聲唱歌。他唱的不是哀樂,而是俚俗輕佻的歌謠:“貍首歇歇兮,徠我而攜手?!甭曇羿诹?,場面滑稽。
賓客們一時目瞪口呆,覺得大逆不道??鬃拥牡茏觽兏前崔嗖蛔。娂妱窨鬃映雒嬷浦?,甚至質(zhì)問老師為何與這樣的人來往。
孔子卻只是搖頭嘆息,回答說:“他是我的老朋友啊。”在孔子心里,他了解原人的性格,即便行為出格,也仍然視作故交,不愿斷絕交情。
多年之后,兩位老人再次見面?!墩撜Z·憲問》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
孔子登門拜訪,原本應(yīng)該出門迎接賓客的原壤,卻偏偏大大咧咧地待在屋里。他沒有端坐,反而雙腿叉開,懶洋洋地坐在地上等待。這種姿勢在當時被視為極不莊重,尤其面對來訪的長者,更顯輕慢。
古人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禮儀嚴謹?shù)拇呵飼r期,賓主見面應(yīng)當端正跪坐,以示尊敬。原壤如此隨意,顯然有些過分。
孔子見狀,語氣里帶著斥責:“小時候你不懂得恭敬兄長,長大了也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成就,如今老了,還這樣不知禮數(shù),簡直是個禍害!”
說罷,他還用手杖輕輕敲了敲原壤的小腿,以示不滿。
這是孔子極少數(shù)用嚴厲言辭斥責老人的場景。那句“老而不死是為賊”,正是當時對原壤發(fā)出的感慨。
從文字表面看,這句話確實尖銳。但結(jié)合語境就能理解:孔子并非在辱罵天下的老人,而是針對老友的不成體統(tǒng)發(fā)出批評。
“賊”在古代并不僅僅指盜匪,也有“敗壞禮法、擾亂秩序”的含義??鬃拥脑捯馑际牵阂粋€人如果少年時不懂禮,讓人頭疼;中年時沒有作為,毫無貢獻;到了老年仍舊不知檢點,反而敗壞風俗,那就等同于社會的禍害。
因此,這是一種帶有恨鐵不成鋼意味的斥責,更像是老朋友間的直言相勸。正如我們今天與老友玩笑時,也可能說些尖刻的話,但彼此心知肚明。
原壤一向放浪不羈,敢在母親棺前唱歌,也敢當面對孔子擺出不合禮法的姿態(tài)。孔子了解他,才會既無奈又氣憤,甚至帶著一點調(diào)侃意味,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這樣的話。
然而,后人往往忽略了前因后果,只是截取這一句話,于是就產(chǎn)生了誤讀。很多人單看這七個字,便以為孔子在咒罵老人。
但實際上,孔子從未否定老年人的價值,他本人就十分尊重長者,強調(diào)“孝悌”與“敬老”。
今天我們再讀這句話,既能感受到兩位老友間的真性情,也能體會到孔子對于人生行為的警示。它告訴我們:不論身處哪個階段,做人都要守禮,懂得進退,才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