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731》,上映首日拿到3.45億票房,打破三項紀錄,票房占比96.8%,幾乎占據(jù)所有大銀幕和所有黃金場次;上映第二天繼續(xù)以93.8%的票房占比斷層領先。
電影成功的背后,是“銘記歷史、吾輩自強”八個大字,是民心所向。
但人們往往只沉浸于聚光燈下的勝利,卻看不見聚光燈外的悲涼。中國電影正在墮入至暗時刻。
在此之前,“一家獨大”的情況不是沒有,比如中國影史冠軍的《哪吒2》,票房占比最高也達到80%多,但單片票房占比96.8%,是第一次。
這樣嚴重失衡的市場配比,“埋葬”了同期上映的差不多100部電影。
復盤下9月18日當天的票房情況,《731》抱走了71.5%的排片,留了不到三成的影廳,給其他在映的100多部電影。
長長的名單里,每一部的單日票房都很難看。熱門影片《捕風追影》分到8.4%的排片,單日票房較前一天減半,只有347萬,票房占比0.9%。
跟在后面的《南京照相館》《窗外是藍星》單日票房105萬,占比均為0.2%。
再往下,就沒有單日票房過100萬的電影了。
口碑佳作《浪浪山小妖怪》單日票房94萬,《紅絲綢》和《奇遇》票房都只有60多萬。這些電影都上了有些時日,票房有所斬獲,還不算可憐。
最慘的當屬《輕于鴻毛》,上映才短短6天,票房只有1350萬,本來期待靠口碑可以走出長線,結(jié)果這兩天直接被埋進地下十八層——排片占比低于0.1%,單日票房20萬。
結(jié)果是什么呢?
《輕于鴻毛》將面臨巨虧。目前電影分賬票房只有445萬,根本無法覆蓋制作成本,要知道這部可不算小成本,《山花爛漫時》《好東西》之后,宋佳的片酬肯定水漲船高,445萬,夠不夠她一個人的片酬呢?佟麗婭和其他演員的片酬怎么算?
可能有人會說,電影不好別怪其他影片搶市場,就算沒有《731》票房也是不行。
這種觀點對也不對。
誠然,電影市場低迷已久,《731》上映前,單日票房只有2000多萬,《731》上映,等于給市場添了一把火,至少帶動電影消費,讓終端影院緩了一口氣,今年已經(jīng)關門歇業(yè)不少影院了。
但電影排片就好比超市的貨架,上架了就有銷售的機會,上不了架根本就不可能有銷售。除了排片占比嚴重失衡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黃金場次。
9月18和9月19兩天是工作日,黃金場次要比周末和節(jié)假日更重要,把場次排在上午十點和下午三四點的工作時間,誰會看?
《731》的黃金場次占比82%,《捕風追影》6.7%,《南京照相館》2.3%,三部電影分走了超過90%。
《輕于鴻毛》的黃金場次占比0.7%,只有716場。全國有1萬家影院,超過8萬塊銀幕,只給這么一丁點兒。
如果我是投資方,會被氣到吐血吧!這真的很不公平。
難怪《輕于鴻毛》出品方麥特的老板陳礪志,在9月18日發(fā)朋友圈,寫的是:
朋友圈任何昧著良心夸或者推薦去看某電影的(電影關聯(lián)方除外)影視從業(yè)者,一律拉黑刪除。我們自己都不尊重電影,電影就永遠不可能被尊重。
他寫的“某電影”是哪部大家都懂。在這里不評價電影好壞,確實能看出陳礪志的憤懣和不甘。
健康的電影市場,應該是百花齊放、給優(yōu)秀的電影足夠生存空間,有肥沃的土壤給各類大中小片足夠的滋養(yǎng),能讓制作方有合理的票房回報,這樣行業(yè)內(nèi)的電影公司才有信心和動力去推陳出新,拍更多好看、各類題材的電影。但是呢,這兩天的市場,單日票房過十萬的只有16部,票房不到10萬的有17部,剩下的,是單日票房不過萬,甚至是零的電影。
這些年有責任感的電影人一直在呼吁分線發(fā)行,目的是給那些賣相不好但有藝術價值的電影生存空間、提供足夠長的放映周期,力求給片方多一點回報。
現(xiàn)在倒好,不但沒有分線發(fā)行,反倒死得更快、死的更難看。
這算不算中國電影的至暗時刻?如此嚴重失衡的排片占比是第一次出現(xiàn)吧?
但必須要強調(diào)一點,電影市場淪落到如此畸形、病態(tài)的境地,不能歸咎于電影《731》。
電影規(guī)規(guī)矩矩上映,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機會均等。和之前某年春節(jié)檔發(fā)行方給院線施壓要排片還不同,這次《731》的發(fā)行并非實力很強、話語權很大的發(fā)行公司,能感覺到電影確實沒什么宣發(fā)費用,除了炒微博熱搜、官微幫著宣傳叫好外,電影戶外硬廣、全國路演都沒有,宣發(fā)力度遠不及同檔期其他影片。
排片這么高,是電影賣相好、觀眾喜歡看、影院就使勁排?!?31》哪怕上映首日排片占比71.5%,上座率還達到驚人的24.7%。
電影本身沒錯,錯的是市場結(jié)構(gòu)、是審美偏差、是無節(jié)制的情緒引導。
我始終認為,電影應該回歸并盡量停留在電影本身。電影不應該過于受政治、經(jīng)濟、情緒影響,自然更不應該被引導。好看的、藝術價值高的電影有高票房,才會促進行業(yè)良性運轉(zhuǎn)。
這個行業(yè)應該自上而下的有各自層面促進行業(yè)發(fā)展的責任感,制片方努力打造優(yōu)秀的劇本、拍好看的電影、演員用功把角色演好。
院線和影院應該有責任感去平衡市場,給每一部上映的電影都有被觀眾看見的機會。
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看上去像飲鴆止渴、末日狂歡,進一步消耗觀眾對電影的熱情和信任度,文化娛樂的天平上,讓他們離電影更遠、離短視頻和短劇更近。
更讓我覺得悲涼的一點,是今年從春節(jié)檔的《哪吒2》到正在熱映的《731》,看到的更多是情緒主導電影消費,觀眾的選擇完全脫離電影本身。
上面官媒一次又一次的宣傳帶節(jié)奏、下面高舉**大旗,甚至出現(xiàn)了普遍的聲音是“這部電影,不該被‘好不好看’這種問題所定義”,那我想請問,電影的價值和意義到底是什么?
接著再回看今年的電影市場,在品質(zhì)向情緒偏離的節(jié)奏下,越來越多的電影工作者,迷失在創(chuàng)作方向里,試錯成本越來越高、虧本的電影越來越多、盈利的電影越來越少。
知名導演、制片人黃建新在公開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能夠盈利的國產(chǎn)電影只有8部,兩個半月前只有4部。
沒猜錯的話,這八部電影應該是《哪吒2》《唐探1900》《熊出沒》《水餃皇后》和兩個半月以來的《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捕風追影》和《羅小黑戰(zhàn)記2》。
其他幾百部電影均以虧本告終。
寫到這里,再回頭看陳礪志的那句話:
我們自己都不尊重電影,電影就永遠不可能被尊重。
我們究竟會迎接怎樣的電影未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