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場看似普通的外交照會,把斯里蘭卡、中國和印度三國之間的微妙關系推向了聚光燈下。
新上任的斯里蘭卡總統(tǒng)戈塔巴雅突然要求中國歸還已經簽署99年租期的漢班托塔港,理由是“國家主權受損”。
這番操作不僅震驚了北京,也讓整個國際社會一頭霧水。
這座中國砸下15億美元投資建起來的港口,原本是“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怎么突然就成了“政治負擔”?
直到斯里蘭卡看到中國律師團隊遞出的那份130億美元的違約金賬單,才意識到,這不是一場可以隨便翻篇的“外交示威”。
港口沒能收回,反倒把自己推入更深的債務泥潭。
債務漩渦中的“政治豪賭”
斯里蘭卡的這一步棋,說是“自主外交”,更像是一場拿國家信用做賭注的豪賭。
2019年,剛剛上任的總統(tǒng)戈塔巴雅公開要求中國歸還漢班托塔港使用權,他的理由聽起來冠冕堂皇:港口協(xié)議損害國家主權。
但現(xiàn)實遠比口號復雜得多。
這座港口本是中國出資15億美元建造的基礎設施項目,意在幫助斯里蘭卡打造區(qū)域物流樞紐,帶動經濟復蘇。
但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港口建成后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斯里蘭卡政府被迫年年補貼,累計超過3億美元,財政直接被拖成“負資產”。
與此同時,全國外債不斷堆積,到2022年已經高達510億美元,而國家外匯儲備只剩下不到19億,根本連眼前的進口賬單都還不起,最終不得不宣布“國家破產”。
印度這時候登場了。
趁斯里蘭卡經濟瀕臨崩潰之際,印度迅速向新總統(tǒng)釋放“善意信號”:承諾25億美元貸款和一攬子基礎設施援助,但條件是對華政策得“調整”。
緊接著,印度媒體開始密集炒作“中國威脅論”,聲稱漢班托塔港是中國“珍珠鏈戰(zhàn)略”的關鍵一環(huán),可能成為中國軍艦的“永久補給站”,對印度國家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
在這種“內憂外誘”的雙重夾擊下,斯里蘭卡政府選擇了最短視的路徑——單方面要求中國終止港口協(xié)議。
說白了,這是試圖用“國家安全”這頂大帽子,掩蓋自己債務管理失敗的黑洞。
斯里蘭卡或許低估了中國的底線,也高估了印度的援助能力。
中國的“賬本反擊”
面對斯里蘭卡這波“政治炒作”,中國的回應既不是憤怒抗議,也不是外交制裁,而是一本賬,一份合同,一套國際法規(guī)。
中國律師團隊迅速行動,把漢班托塔港的投資、收益、預期利潤、項目增值全都算得清清楚楚,最終給斯里蘭卡遞出了一份130億美元的違約金清單。
這不是嚇唬人的數(shù)字。
投資本金11.2億美元,港口設施和土地增值收益估值80億美元,加上未來幾十年運營所預期的利潤損失,這筆賬單不僅合情合理,而且緊緊抓住了國際法的核心條款。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明文規(guī)定,任何單方面毀約行為都必須賠償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
斯里蘭卡這次想翻合同,代價是其全年GDP的兩倍還多,根本賠不起。
更尷尬的是,印度承諾的25億美元援助,真正到賬的只有3億美元,還要求斯里蘭卡以港口股權作抵押。
援助變成了貸款,貸款變成了變相收購,斯方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跳進了另一個“債務陷阱”。
而中國這邊,雖然暫停了部分新的基建貸款,但依舊維持港口運營,確保當?shù)?萬個就業(yè)崗位不受影響。
民眾的反應很直接:抗議政府“為討好印度而損害國家利益”。
這時候的斯里蘭卡,才意識到自己不是在談外交,而是在玩火。
印度沒能兌現(xiàn)承諾,中國卻把合同玩得滴水不漏,國際社會也開始懷疑斯方是否在破壞商業(yè)信任。
一場原本想通過撕毀協(xié)議討好印度的操作,最終逼得斯里蘭卡不得不低頭,選擇繼續(xù)履行合同。
港口之外的地緣“暗戰(zhàn)”
漢班托塔港的風波看似是斯里蘭卡和中國之間的商業(yè)糾紛,實際上背后牽動的是更大的國際棋局。
美國和印度的角色,遠不是看客那么簡單。
美國早在斯里蘭卡債務危機爆發(fā)后就介入其中,主導的巴黎俱樂部多次施壓,要求斯方對中國債務進行“重組”。
表面上是為了幫助斯里蘭卡減輕負擔,實則是想通過債務杠桿稀釋中國在當?shù)氐挠绊懥Α?/p>
與此同時,美印兩國還聯(lián)合向斯里蘭卡提供軍備援助,試圖把這個印度洋島國拉入自己的防務體系中。
而中國這邊則沒有選擇對抗,而是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
一方面暫停新的援助項目,給予斯方一定壓力。
另一方面維持港口正常運營,并主動邀請日本、新加坡等第三方國家參與港口擴建,化解印度“獨占憂慮”,也緩解外界對“中國軍事化意圖”的猜測。
西方媒體的反應也耐人尋味。
當美國在拉美推行“門羅主義”時,被稱為“地區(qū)穩(wěn)定力量”。
而中國在斯里蘭卡投資港口,卻被污名化為“掠奪資源”。
更荒謬的是,斯方試圖毀約的行為,居然沒被西方批評,反而是中國堅持合同條款被指“過于強硬”。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最終,斯里蘭卡放棄了毀約,漢班托塔港依舊在中國手中穩(wěn)穩(wěn)運營。
港口風波雖然暫時平息,但背后的地緣博弈還遠未結束。
小國在大國角力中,往往沒有太多選擇,只能在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不斷搖擺,而這場搖擺的代價,可能就是國家信用和民眾福祉。
契約背后的博弈邏輯
港口沒能收回,協(xié)議也沒有撕。
斯里蘭卡的“政治試探”最終以一紙賬單告終,這也說明了一個簡單卻被反復忽視的道理:國際合作不是兒戲,合同是寫給未來看的,不是寫給輿論看的。
漢班托塔港事件,既是一個小國在大國夾縫中求生的縮影,也是一堂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課。
中國用一份合同守住了商業(yè)底線,也讓世人看到,中國在“一帶一路”中不只是撒錢鋪路,更是講規(guī)則、守契約。
而斯里蘭卡,經歷這場教訓后,也許會明白,靠政治賭局換不來經濟安全,靠撕合同換不來國家主權。
小國有權自主選擇伙伴,但如果連合同都不認,那換來的不是自由,是孤立。
未來的全球合作,終究要靠契約撐起信任,而不是靠外交辭令粉飾現(xiàn)實。
港口之爭固然是一個事件,但它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的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