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的通報:
男同學肖某的記過處分被撤銷;
女同學楊某的論文雖然被查出百余處不規(guī)范,卻依然保住了碩士學位;
多名中層干部被警告或停招,校方說要“深刻整改”,但對楊某本人零追責。說兩點。
第一,網(wǎng)友最關(guān)心的:楊某的指控算不算“虛假陳述”?
楊某當初報警、起訴,指控肖某性騷擾。最終兩級法院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證據(jù)不足,不能證明。
那她算不算“虛假陳述”?
刑法上是有偽證罪的,但這里不適用。因為偽證罪只針對刑事訴訟里的證人、鑒定人、翻譯人,本案從頭到尾都是民事糾紛,不在刑事程序里。
那她的行為怎么理解?她堅持了自己的感知和判斷,但沒拿出足夠證據(jù)。
在民事訴訟里,這是“舉證失敗”。法院會駁回訴求,但不會處罰。
為什么?
因為《民事訴訟法》第114條只處罰偽造證據(jù)、毀壞證據(jù)、阻止作證等,單純證據(jù)不足而堅持起訴,不在范圍內(nèi)。
問題是,另一方的被告男同學受到的沖擊是真實的。肖某因為她的指控,被學校處分,被全網(wǎng)網(wǎng)暴,學業(yè)名譽幾乎毀掉。這就凸顯制度空白:當一個人堅持自己受害,激烈維權(quán)但證據(jù)不足敗訴。
結(jié)果就是:刑法管不了,民事夠不著。
被指控的人花兩年才洗清冤屈,指控的人幾乎沒有任何制度性成本。這應(yīng)該是網(wǎng)友感到難以接受的地方。
第二,武大有沒有承認當初處分錯誤?
從通報看,武大只是說“本著尊重司法判決,撤銷處分”,卻沒有正面回應(yīng):當初的處分是不是錯?
事實是:2023年10月13日,學校先給肖某記過處分;
同月20日,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分局就認定“現(xiàn)有證據(jù)不能證明肖某有猥褻或性騷擾的違法事實,決定不予行政處罰”。
校方這時并沒有撤銷處分,而是等到2025年9月17日二審判決再次確認“不能證明性騷擾”后,才宣布撤銷。
理由是“尊重判決”,但避開了處分本身是不是錯誤的核心問題
這兩年里,肖某背著記過處分,檔案里有違紀痕跡,評獎、保研、出國政審、獎學金、社團任職一律被“一票否決”;同時還遭遇網(wǎng)暴、人肉、辱罵,學業(yè)與心理狀態(tài)都接近休學邊緣。
這些損失,不是一句“現(xiàn)在撤銷了”就能抹平。如果當初是錯,就應(yīng)該承認錯;如果處分失當,就應(yīng)該向?qū)W生公開道歉。這是規(guī)則的最低要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