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9月21日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早防早治,守護認知”。根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存阿爾茨海默?。òV呆)患病人數近1700萬,占全球總數近30%。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公共衛(wèi)生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那么,如何才能遠離癡呆?
一
6種健康生活方式能降60%癡呆風險
關于這個問題,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數月前,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疾病高創(chuàng)中心主任賈建平帶領團隊開展的為期10年的前瞻性預防研究,證實合理飲食、規(guī)律運動、積極社交、認知訓練、遠離吸煙、控制飲酒這六種健康生活方式,與減緩記憶力下降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團隊建立的“中國癡呆多因素聯(lián)合預防體系”,經研究驗證,能使癡呆患病率降低60%以上。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個體系對攜帶最強癡呆風險基因——載脂蛋白E等位基因4的人群同樣有效,為我國現(xiàn)有載脂蛋白E等位基因4攜帶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癡呆風險防控策略。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英國醫(yī)學雜志》上,成為我國首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癡呆的高質量循證醫(yī)學證據。
《柳葉刀》雜志曾報告了與癡呆癥有關的12個可改變風險因素,包括生命早期受教育程度低,中年時期的聽力損失、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高血壓、酗酒和肥胖,以及老年時期的吸煙、抑郁癥、社會孤立、運動不足、空氣污染和糖尿病。近期,中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60.3%的癡呆癥病例可歸因于上述12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這意味著,我國有巨大的癡呆癥預防潛力。癡呆不是因為“老了自然就會糊涂”,而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病”。
二
積極心態(tài)也有助遠離癡呆
此外,心理因素對癡呆也有重要的影響。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一項發(fā)表于《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志》上的新研究證實,擁有堅定生活目標的人,癡呆風險明顯更低。該研究對1.3萬余名成年人進行了長達15年的追蹤,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生活目標感更強的參與者,出現(xiàn)認知障礙(無論是輕度認知障礙還是癡呆癥)的概率降低了約28%。
最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考慮到其他已知風險因素(如教育水平、抑郁癥、遺傳易感性),這種保護作用依然存在。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阿莉扎·溫戈指出,研究結果表明,擁有生活目標有助于大腦隨著年齡增長保持韌性。換言之,生活中有方向、有目標、有意義,似乎能增強大腦對抗退行性病變的能力,從而延緩記憶力衰退及其他認知功能障礙的出現(xiàn)。
研究指出,通過這種方式,認知障礙的發(fā)病時間平均可推遲約1.4個月。這一數字看似不高,但其優(yōu)勢在于這是一種“免費且無風險”的預防方法。它與侖卡奈單抗等藥物不同,后者不僅成本高昂,還可能產生副作用。
正如研究人員尼古拉斯·霍華德所言:“生活目標是免費、安全且觸手可及的。人們可以通過構建人際關系、追求目標和進行有意義的活動來實現(xiàn)它?!?/p>
另外,《自然·心理健康》刊登的一項開創(chuàng)性研究發(fā)現(xiàn),不常擔憂,且能夠自我反省、外向開朗、責任心和生活目標感強的人癡呆風險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學者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消極的思維模式或增加患老年癡呆癥風險。
三
早預防、早識別、早干預多數癡呆可防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yī)藥局組織開展的202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主題宣傳活動主題為“早防早治,守護認知”。
那么如何做到及早識別和干預?“識別早期‘信號’要關注老人的3個‘改變’:一是情緒行為反差:愛出門變不愿見人,或莫名煩躁;二是興趣消退:對做飯、養(yǎng)花等以前喜歡的事提不起興趣;三是睡眠異常:經常失眠早醒或嗜睡。”中華預防醫(yī)學會老年病防控專委會秘書長兼常務委員、北京醫(yī)院/國家老年醫(yī)學中心教授孫亮說,早防早治應做到一個認知、兩個關鍵、三個行動”。首先,要建立“癡呆和認知障礙是可防、可篩查、可干預”的核心認知,干預的時機越早,預后越好,這是早防早治的前提。第二,抓住“早識別、早干預”兩個關鍵節(jié)點。早識別,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改變。早干預,則要明確不能完全依靠藥物干預,而要融合膳食、運動、社交等非藥物的“綜合管理”。第三,呼吁“個人、家庭、社會”共同行動。對個人而言,要從中年起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還要少熬夜;對家庭而言,則要對患者多“觀察”而非“指責”,耐心陪伴并帶醫(yī)檢查;對社會而言,需積極推進認知障礙友好社區(qū)建設,給患者和家庭更多理解。
另外,做好預防至關重要。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降低認知衰退和癡呆癥風險指南》給出了12個建議,耳聰目明在于運動,認知正常或輕度認知障礙的人應適宜進行體力活動;要對煙民進行戒煙干預措施;學會“正確地吃”,力推地中海飲食,膳食補充劑就是個“噱頭”;飲酒有度;認知干預訓練;多參與社交活動;做好體重管理;控制高血壓;管理好血糖;血脂異常管理,中年人群是目標人群;應向抑郁癥成人給予藥物和心理治療;向老年人提供篩查和助聽器。
《柳葉刀》發(fā)表的報告也提出九條建議,其中還增加了減少空氣污染和二手煙暴露、預防頭部受傷(特別針對高危職業(yè)及交通事故)、提高接受教育的程度、中晚年時要積極生活等內容。
記者 || 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校對 || 鄭春華
審核 || 董超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