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漫麻陽:逯遠與《幽居水韻》的文化之約
9月15日的麻陽,秋陽把天空洗得透亮,熱浪裹著空氣在街巷間打轉,卻攔不住一股更動人的文化暖流,在城市的肌理里悄悄奔涌。第二屆“長壽杯”全國民族文化書畫邀請展的籌備現(xiàn)場,幾十道目光齊刷刷鎖定在一個剛拆開的快遞盒上——來自北京的知名畫家逯遠,把他的心血之作《幽居水韻》,從千里之外的筆墨案頭,送到了這座盼著藝術滋養(yǎng)的小城。
膠帶“刺啦”撕開的瞬間,清冽的墨香“呼”地漫出來,像一陣剛掠過深山的風,裹著松針與溪流的氣息,瞬間驅散了秋老虎的燥熱。當畫卷緩緩展開,在場人都屏住了呼吸:筆底的山石似還沾著晨露,濕潤的青苔仿佛能掐出水來;松枝斜斜探出,墨色濃淡間竟像有微風拂過,枝丫輕輕搖晃;連畫里的溪水都透著靈勁,細聽似有細碎的“嘩啦啦”聲,要從宣紙里飄出來,淌進人心里。這幅跨越山河的作品,還沒等展覽啟幕,就為這場書畫盛宴,潑上了最驚艷的一筆。
能畫出這般靈動的山水,逯遠的藝術功底早被歲月釀成了醇香。1999年到2002年,他在北京大學藝術學系跟著楊辛教授潛心求學,把傳統(tǒng)書畫的根扎得又深又穩(wěn);如今的他,身兼中國國家藝術研究中心書畫研究院院長、人社部中國人才研究會書畫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等職,在書畫領域走出了獨屬于自己的天地。更難得的是,他不止畫得好、寫得妙,還把篆刻當成了“心頭好”——在他眼里,篆刻是書畫的“親兄弟”,能把心里的歡喜、身上的棱角,都藏進一方小小的石頭里。他刻的名章端正大氣,閑章卻透著巧思,刀法轉合間,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號,早和藝術融成了一體,古意里藏著鮮活的性情。
可這份本事從不是憑空得來的。逯遠總說,藝術路上沒有“捷徑”,這么多年,他揣著一顆謙遜的心,一筆一畫地學,一天一天地練,連靈感都從生活里“撿”:春日見花開,就鋪紙畫一幅《春枝圖》,把歡喜揉進筆墨;秋夜感懷時,就提筆寫幾行字,讓情緒順著筆尖慢慢流走。也正因如此,他的《幽居水韻》才不只是一幅畫,更像一段能讓人走進的山水故事——站在畫前,仿佛能看見自己沿著溪邊小路漫步,聽松風、賞山石,滿是蓬勃的生命力。
如今,這位被圈內人稱作“筆墨江湖高手”的藝術家,帶著作品來麻陽“赴約”,一下子讓籌備現(xiàn)場熱鬧起來。有人笑著打趣:“這下好了,‘長壽杯’真成了‘神仙相會爭雄’的筆墨江湖!”秋陽還在頭頂照著,墨香在空氣里愈發(fā)醇厚。望著眼前的《幽居水韻》,人們好像已經(jīng)看到了開展那天:南北名家的佳作在展廳里并肩而立,楷書的端莊、行書的灑脫、山水的磅礴、花鳥的精巧,筆墨相映,氣韻相通,一起把民族文化傳承的新故事,寫得又厚又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